以少勝多的“背水陣”破趙傳奇: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這句話,出自孫武《孫子兵法·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意思就是說,作戰時把軍隊佈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們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以少勝多的“背水陣”破趙傳奇: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漢高祖劉邦在平定了魏國之後,命令韓信和張耳討伐趙國,趙國派兵20萬扼守於井經口,趙王歇和成安君陳餘一起防衛。井陘口乃漢軍伐趙必經之地,是一條非常狹窄的山中小道,此路僅容一輛車通過的寬度,地形複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當時成安君陳餘的軍師李左車,計劃要用奇計消滅進攻的漢軍。但是出身儒者的陳餘,堅決反對用什麼奇招妙計,很愚昧地以為要有王者的氣度,沒有聽從李左車的策略,並自豪地說:“王者的義兵要堂堂正正地作戰,不可以用奇兵奇計獲取勝利。”

以少勝多的“背水陣”破趙傳奇: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成安君陳餘視李左車的良計於不顧,實際上就是骨子裡的驕傲和輕敵。他認為韓信的部隊是散兵遊勇、烏合之眾,自己可以輕鬆取勝。既然自己能夠輕鬆戰勝對手,那就用不著什麼奇招妙計來對付漢軍了。可惜的是,成安君陳餘在關鍵的時刻犯下了關鍵性的錯誤,他並未採納李左車的建議。《史記》記載,陳餘是一個迂腐的儒生,常常聲言正義的軍隊,決不使用陰謀詭計。

在陳餘武斷指揮左車良計難施的情況下,漢軍也就因此度過了危險的境地。韓信派2000名輕裝騎兵帶著漢軍的標幟紅旗,半夜偷偷地從本營沿著小路向趙國的本營出發,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側翼,隱伏待擊;另外派一萬名軍隊,背水佈陣於綿河東岸;韓信的主力軍則攻打趙軍本營,打了一會兒以後,韓信的軍隊假裝兵敗,隨後撤出了陣地。

以少勝多的“背水陣”破趙傳奇: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趙軍一見敵軍撤退,認為是漢軍真的是打不過趙軍才逃的,於是以“戰機不可失”的錯誤心態,傾巢而出全面追擊漢軍。而這時的漢軍已經和事先背水佈陣的軍隊會合,重新整裝列隊,做好了與趙軍殊死一戰的準備。再次交火後,趙軍打得非常辛苦,很快處於劣勢,本打算要回城堡休整以後再戰,但是回頭一看,漢軍的2000輕​奇已經把紅旗佈滿了城牆,正在迎風飄揚。

漢軍趁著趙軍驚慌失措的時候,前後猛烈攻擊,一舉而戰,直到把趙軍打得落花流水。這一仗打得是趙軍慘敗,而漢軍卻是以少勝多,收穫滿滿。回頭看下此役路線圖:韓信和張耳率主力出井陘口,在綿河東岸擺下“背水陣”,引誘趙軍出擊。果然,趙軍傾巢而出,追擊漢軍。漢軍伏兵乘虛搶佔了趙軍營寨。趙軍見此大亂。漢軍乘勢前後夾擊,大敗趙軍。韓信斬陳餘,擒拿趙王,滅亡了趙國。

以少勝多的“背水陣”破趙傳奇: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戰爭結束以後,漢軍諸將領問韓信:“兵法上說,軍隊遇山,分別佈陣左邊和前面,軍隊遇水則佈陣右邊和後面,但是今天把軍隊佈置在水的前面,違背兵法,為什麼還能獲勝呢?”聽到諸將領的這些疑問,韓信笑著說:“兵法上不是還有這樣的一句話嗎?‘陷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我採取背水佈陣的戰法,就是順從這個道理啊!”

這便是“背水陣”的典故。在現代的企業中也是一樣,如果領導希望下屬充滿鬥志,勤奮工作,就必須把下屬們逼到非進不可的地步,使他們沒有退路,只好前進。讓每個人都感到處在生命的險境,然後必然殊死作戰,為自己的生命而作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