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最大的妙用:如何在作文里书写生活感悟

#教育头条#

散文最大的妙用:如何在作文里书写生活感悟

结合自己的个人生活以及由这些生活产生的经验来写文章,是散文中很常见的方式。因为“我”的经历可以在散文里写得很细,细节也可以很生动,感受更可以真心实意,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但如果是虚情假意,甚至胡编乱造,反而会造成阅读的不适了。

散文大忌是主题先行,尤其怕假大空的主题。

著名文学理论家钱谷融先生写了一篇文章说:“文学是人学。”他因为这篇文章,因为这个观点,而被打成“右派”,遭受无数次的批斗,吃了很多苦头。但他生性乐观,心胸大度,如今年近百岁,仍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他的为人处世,就是求真但不完全较真,而生活上也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他的人生,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

我们现在重新反思“文学是人学”这句话,真是直截了当,切中肯綮,没有任何问题。“人道主义”是文学的基础伦理,如果不是人道主义,那么,正如巴金先生反问的那样,难道我们是信奉“兽道主义”?20世纪70年代末,巴金先生在香港《大公报》撰写专栏,写了100多篇文章,后来结集为五卷本的随笔集《随想录》,其中好几篇专门写“人道主义”。这本巨著的第一篇就是写日本电影《望乡》的,文中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随想录》的几乎每一篇,都在反思社会的动荡根源,都在呼吁“人道主义”,这些作品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内地思想解放的先锋。本书第一编的第一篇选的《怀念萧珊》,也是《随想录》的其中一篇。虽然是“随想”的记录,但情真意切,感情真挚,所以动人。

本编选入的都是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虽然我在其他文章里并不特别喜欢使用“真情实感”这个词,但在一部专门为中学生编写的语文书里,我愿意一再强调:“真情实感”是写好散文(记叙文)最重要的基础。

而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篇好散文里流动着的血液。

写花,表达生活,这也是很经典的散文题材,热爱摄影的著名作家阿来前几年曾在自己的博客上连续写了几十篇关于成都植物的随笔,取名叫作“成都物候记”,配上他自己拍的照片,有图有真相,图文并茂,语言朴实生动,深得读者的喜爱。后来结集出版,改名为《草木的理想国》,也很畅销。

于坚是著名的诗人,但近些年来在散文写作上影响很大,出过很多部散文集。他的文章,根植于边陲的云南大地,行走在高原崇山峻岭中,具有蓬勃的原生态生命力。《温泉》是他为《收获》杂志“西部地理”专栏写的一篇散文,从“温泉”这个具体的角度,谈及人类、自然、欲望与环保。

本编选入李娟的散文《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完全是一个惊喜。李娟的写作也是“边陲”意识贯穿始终,她所生活的阿尔泰山,成为散文中核心的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的母题,令人想起法国启蒙主义大师卢梭笔下的阿尔卑斯山。但李娟不是从高屋建瓴的角度出发,而是更加具体而微,散文中充满了温热与惊喜。

希望你们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