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开写作教学思想及实践阐要

2019-10-22

“新语文运动”视野下的写作教学形态

(杂志改题目为《叶开写作教学思想及实践阐要》)

河北临西第二中学 陈宝贵(054901)

叶开写作教学思想及实践阐要


摘要:对著名编辑、作家、教育家叶开所推动的语文教育,评论家朱大可定位为“新语文运动”。“新语文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文化变革,而在这一“运动”中,写作教学呈现出的又是什么样的形态呢?本文从反对“套作”,主张表达真情实感;提倡虚构式写作;注重语言的创新;强化差异化培养;以深阅读为基础;无碍表达,反复修改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新语文 写作 形态

著名编辑、作家、教育家叶开正从上海开始,展开一场“新语文运动”。中国的语文教育确实需要一个“运动”来推动了,因为它积弊太深,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发展人、提升人、成全人的作用。

当然,这个“运动”,不是什么“大鸣大放”,不是什么社会“串联”,更不是什么“彻底推翻”,而是一种科学指导下的“理性变革”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当下所能维系语文教学形态的是什么?也许这是一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真正维系它的不是《课程标准》,不是“核心素养”,而是高考模式。

以我的视野,无法对各类语文教材做出新的评判,我只是以一个语文老师从对课堂观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对母语热爱的情况来看,我们的语文教育真得需要一场“运动”来推动。语文教学,应该以更自由、更开阔的姿态出现,应该以最丰富、最具新颖创造力的姿态出现,应该深扎传统、融于时代、给人温暖、使人热爱的姿态出现;她最应该给人以动力、活力、生命力;而不是现在这样局促,这样冰冷,这样死板,这样被死死地绑在“应试”的战车上,走向它的死地。

教育教学改革这些年,语文是被折腾的最厉害的学科,但其基本的课堂面貌有什么大的改变吗?老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蜻蜓点水,学生写作胡编乱造的情况解决了吗?上世纪的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解决了吗?以高考语文考试模式为中心的训练在小学就大行其道;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大部分没有读过一本完整的名著;“应试有理”的思想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内心深处根深蒂固,“衡(水中学)坦(毛坦中学)模式”大受青睐,并且有逐渐加强之势,它们真的是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吗?而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它需要的是具有强健精神和充分想象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就如叶开老师在他的《语文是什么》中所指出的:“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中,中国要有勇气打破高考的魔咒,从而拓宽教育思路,以新的活性教育思想来培养、储备相应的人才,应对全球性工业革命的转型,避免在新一轮工业转型中再度成为落后国家。”⑴显然,叶开是站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和民族发展、创新的角度来推动“新语文运动”的。尽管“新语文运动”的展开路向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我们从叶开的有关论述和做法上,已经能看出:思想上,遵循“人的教育”这一核心;阅读上,让学生读最好的经典;写作上,反对“套作”,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新语文运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其的认识还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今天我主要谈一下“新语文运动”视野下,叶开所创造的写作教学的形态。

叶开写作教学思想及实践阐要


一、反对“套作”,主张表达真情实感。“套作”是目前中小学写作教学之痛。观察当下的写作教学,不客气地说,基本上是老师给学生设套子的过程。大部分不爱写作、不会写作的老师依据社会上流行的所谓“写作方法”的书,或过去读书时所学到的一点“应试”写作的积累向学生传道。什么开头几式、结尾几法。例子就是各个书店整齐排列的“学生作文选”。有一次,我去一家商店买东西,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正在写作文,所写的题目是《母亲》,他拿着手机正在大段大段地抄写,我说你妈妈就在旁边就看她下午做了些什么、给人说的什么话,怎样卖东西,写就行了,为什么抄呢?他说,我们同学都抄,你说的没意义。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呀!眼前的“母亲”不写,写也没有意义而抄写。这正如叶开老师在《语文是什么》中指出的:“很多小学生从写作文开始就学会撒谎、懂得应付、被迫造假。更多小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唆使’下,用某一篇‘模板文’去套在各种情形上,空洞和苍白的表达,写成文章也只能是无趣无味。”⑵有一个班级的同学在学了有关“自然美”的文章后,老师布置写作,交上来的文章,开头基本上是“你思考过自然的美吗”?而对这些老师是“充眼不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高中生,从高一就开始写“考试体”文章,严格按照“套路”来套,老师并且反复强调写作要揣摩阅卷老师的心理。而叶老师主张要写真情实感,主张“基于事实的写作”,反对“在作文‘套路’中,不要求表达真情实感,而是写出‘正确思想’”。反对“荒谬的套路,虚情假意,言不由衷”,指出“被灌输的经验,就是虚假的经验。运用虚假的经验来写作,就是虚伪的写作”⑶。在“写作”指导中,他经常进行“自动写作”训练,经常激励学生:“要释放自己,打开自己,不要被各种规矩约束,可以想到什么写什么”。并指出“接近于理想的表达,都是自由表达”⑷。这种坚定的声音,是真正打开学生“脑洞”的关键,是引领学生进入写作之门的关键。“魔法”的核心就在于自由表达之下,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就在于对学生沉睡思想的唤醒,就在于对蛰伏情感的激活。叶开之所以提倡自由表达,是出于他人道主义教育思想。他指出:“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最大的贡献就是引进人道主义思想。人道主义思想,是人类文明从封建专制时代进入现代民主制度的主要精神源泉。在反思专制、批判独裁时,人道主义是建立在对人本身价值充分肯定基础上的批判。”⑸人道就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解放。而在写作教学中只有做到尊重学生,解放学生,学生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进行新的创造,一切为了利益,为了“应试”而对学生加以压抑、钳制都是不仁道的。他在评价《开明国语课本》时也指出:“这部教材不以打压学生蓬勃的个性,修剪他们的初萌思想为目的,而是尊重不同爱好、不同情趣、不同性格。在集体中,在人道主义思想前提下,是差异化的存在,而不是同质化的模式。”⑹同样看出他人道主义的思想情怀。其实写作教学为了“应试”,把学生强制性地钳制到模式“套作”中,从学生终身发展来看,也是非常不仁道的。对此,金生鈜在其《规训与教化》中指出:“教育就是要强制性地把人塞进模子,把人塑造成型。教育为了这种塑造,可以任意剥夺人的权利,可以牺牲人的健康,可以任意处置人的心智,可以任意摆布人的身体,可以无视人的感情,这种教育其实完全是‘去人性’(de_hurnanizing)的教育,它是为了外在的权力本身而宰制人,是为了生产标准化的、一致化的驯服的身体和心灵的机器。”⑺这样的教育,泯灭的是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戕害的是学生的心智,毁灭的是民族的未来。而我们的写作教学,应该如何,不是很清楚了吗?叶开为什么坚定地发对“套作”,提倡个性化表达,要求学生写真情实感,原因也在这里。

叶开写作教学思想及实践阐要


第二,提倡虚构式写作。长期以来的写作教学,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对写作内容的要求,除了要求写生活以外,似乎没有其他具体的说明。比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3——4年级的要求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能够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⑻ 7——9年级的写作要求是:“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⑼这些原则性的要求,虽然对写作整体教学有指导意义,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老师是很难把握其方向的。叶开将学生的发展分成两个阶段:6至12岁之前为幻想期,12岁到18岁逻辑期,主张根据年龄进行差异性教学。他认为,幻想期应进行虚构类作品的赏析和写作训练,鼓励“语言再创造”;逻辑期则应进行说理性文章训练。基于年龄特征,基于创新创造力的培养,他把世界分为两种:一是现实世界,一是“暗世界”。“暗世界”又包括“内心世界”和“非现实世界”。非现实世界。他说:“很多同学喜欢暗地里写作,不是写作文,而是写网文,历史、穿越、修真、玄幻、奇幻、科幻,各种类型都有。这种写作,可以说是你的‘暗世界’。在现实生活中你是乖乖女,在‘暗世界’里你是‘花千骨’。在现实生活中你是乖乖仔,在‘暗世界’你是一个拳头挥出去,可以打倒无数豪杰的一代天骄的大神。每个人都有狂野的内心,但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暴露,只能在虚构世界里。”⑽“人类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有一种愿望,总是想创造出一个更美好激动人心的虚构世界,而让自己心驰神往。写作让我们能够重温过去、现在与未来,拥有一倍的生活。这就是写作的魔法。”⑾这里指出了虚构式即幻想写作及其意义。而他引导小学生写作,基本上是以“虚构”为主的,他所从事的写作教学,已经不是我们课堂上所谓的“作文”,而是一种真正的“创作”了。创作是一种创造,而其他写作是一种呈现,这是叶老师的一种精准概括。其实,关于儿童的写作不少老师已经进行了许多探索,比如浙江特级教师施民贵便著有《童话习作:开发儿童幻想力》一书,和叶开老师所总结的6——12岁为幻想期是相为互应的。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其《爱弥儿》的开篇便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他将气候、风、雨季节搞得混乱不清;他残害他的狗、他的马和他的奴仆;他扰乱一切,毁伤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他喜爱丑陋和奇形怪状的东西;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象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象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⑿可见遵循儿童成长规律,进行幻想“虚构式”训练的重要。它本身就是对美好天性的保护,对未来创造力的滋养,事关人才成长的大局,未来社会发展的大局。这一点,对于写作教学爱走老路,爱在技艺教学中折腾的老师,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冲击,是观念的一次重大的颠覆。

叶开写作教学思想及实践阐要


第三,注重语言的创新。对于语言表达的要求,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停留在准确、形象、生动上。上世纪1990年代,章熊老师注重语言的科学化思维训练,提出了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新要求,并出版了《简明·连贯·得体:中学生的语言修养和训练》一书。简明、连贯、得体也逐渐纳入高考作文语言的评价体系之中。但从总体而言,当代语言哲学思想,语言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等等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进入多数语文老师的视野。而整个语文教学肤浅而不能深入,干板而无生趣大都和对语言教育的忽视有关。也就是说,整个语文教育,我们不少老师注重的是表面的所谓思路、结构、语法、修辞等构件,而没有重视处在文章最深层的语言。所以,大多数课堂教学拉的是同样的调子,重复的是同样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表达手法、修辞方法等等这些俗滥的东西。其实,语文教学处在核心层的是语言,语言承载着思想,代表着风格,教学只有从语言入手,才能真正进入语文教学的自由境界。而它偏偏被我们所忽视。

叶开老师在其《写作课》中着墨最多的是语言,是语言的训练。从词语漫想、拼接,到《用七个关键词描写你自己》等所组成的“写作森林”都是以语言作为训练基点的。语言既是精神,也是思维。语言本身就是故乡,一个人不管是离乡还是去国,只要有自己的语言在,就有自己的家园和故乡。写作离开了语言的揣摩,终究会是蜻蜓点水。“写作课的基础是语言,要研究语言,感受语言,运用语言。我们通常所说的思想,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⒀充分说明语言的重要。他对学生说:“如果你们有心,会在阅读中,在微信微博中,看到很多这样的催化剂,一个字,或一个词,放在各种完全不同的句子里,创造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特殊语境。”⒁“写作,就是词语的魔法”“好的句子,有趣的句子,一定不是重复的,而是创新的,是距离遥远的词语碰撞出来的,如同彗星撞击地球。”⒂“词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也有重新创造的功能。很多流行的词语和‘雷人’‘吐槽’‘毁三观’等纷纷的诞生,是因为当今的社会事件太复杂,用旧词语已不足以表达。而且你会发现,在有些情况下,不用这些‘新词’还真不知道这样准确表达。”⒃他还反对所谓的“公共语言”写作,提倡“私人语言”写作。“只有跟你的情感、个人经验、个人经历、个人生活、个人态度密切相关的话语,才能称‘私人语言’。‘公共语言’就是道德化的、全程判断的语言。”“‘公共语言’是趋同的,‘私人语言’是求异的。”⒄求同则大都是俗滥的,求异是坚持语言创新的。叶老师就是这样通过语言把学生逐步引入写作创造新天地的。“语言是文化的地质层。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就是思想,语言就是存在。语言业已成为哲学的本体。语言论哲学已经取代了理论哲学的地位,语言不再视为任人呼来唤去的婢女,而成为精神家园的主宰。”⒅其实,语文教学的本体是语言,抓住“语言”也就抓住语文教育的根本,而问题是,只有对语言有敏锐的感觉,才能把写作教学引向深入。而老师提升对语言的感受、运用能力则是进行有效写作、引领学生进行语言创新的基础。

叶开写作教学思想及实践阐要


第四,强化差异化培养。叶开老师在《语文是什么》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教育思想是压制性的,强调集体主义,打压学生个性。这是同质化教育,而不是个性化、差异化教育。教育态度是打压而不是鼓励,教育手法是灌输而不是启发,在这种填鸭式教育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毕业生,只能为零件,作为螺丝钉,作为材料而存在,而很少具有主动型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在具体的产品设计和生产线上,缺乏真正的创意和设计能力。”⒆这里从思想根源、教育态度、教育手法及其产生的恶果上,对“同质化”教育的链条进行了分析。“同质化”即非个性化,它以牺牲大多数人的个性而求同一,它以扼杀创造而求稳定,它以泯灭天性而求安好,它以剿灭活力而求静乐。有道是,熙熙然天下太平,安安然三十亩地热炕头,可作为对它的写照。而时代的发展,不是这样,现实世界是“丛林法则”掌控的世界,人需要发展,社会需要进步,发展需要竞争。你不创新,创新者就会把你超越,你不发展发展者就会把你抛下。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而创新的起点是差异,创新的特质是个性,创新的能力在涵养。涵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儿童的天性被扼杀了,创新的本源就失去了;如果学生的兴趣被打压了,创新的动力就没有了;如果孩子们的想象力被做不完的作业磨钝了,创新的活力就熄灭了。所以,创新的能力,在家长、老师的一言一行中,在我们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中。因此,叶开老师的写作课,以其鲜活,以其新颖,以其开阔,实现了差异个性化教学,甚至他的学生不写同一的作文题。而他主张“虚构式”写作,一是依据学生心理特征,二是更有益于学生写作中差异化表达,个性化写作。他主张“自动性写作”,主张学生要释放自己,打开自己;他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他指出:“好的写作,总是非常关注‘异质’的东西,把它们‘同构’在一起。把性质完全相反或者差异性很大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奇特的效果。”⒇这里不仅关注差异,并且指出了创新的方法。他还说“写作是人生经验的创造性表达”。(21)在《写作的内容》一节中,他指出:“我希望在‘自动写作’的时候,你们能打破‘不能写’的限制,打破这个紧箍咒。”(22)在《二度阐发》中又说:“意识到哪个东西更适合你,你就向哪一方倾斜——这也是你思考的出发点。”“你的工作节奏、思考、人生态度,都根植于天性和社会磨炼,每一个人都不一样。”(23)由此,强化差异,培养个性和创造能力,是叶老师写作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是其写作教学形态最核心的部分。

叶开写作教学思想及实践阐要


第五,以深阅读为基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有效的阅读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写作,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母语教育如果要取得突破,要对当前的语文教育思想和语文教育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母语教育要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多样性而非儒家独尊的僵化传统,严格有效的修辞训练,需要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长期的阅读、书写和背诵而获得提升。”(24)这里谈的是语文教学突破的问题,其实是阅读的问题,即我们阅读什么?阅读“经典”。经典不仅仅指儒家的作品,也指其他学派、其他时代的文化、文学经典。“小学生识字后,就需开始培养阅读习惯,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阅读是学习的开端和终端,这对一个人知识的吸收、心智的涵养、思想的形成,都至关重要。一个人腹中空空,却要出口成章,岂不是强人所难吗?阅读贫乏会导致精神的孱弱,这样孱弱的心智可能只懂得出口成脏。”(25)这里同样指出了阅读的重要。叶开老师对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是持激烈地批判的态度的。“语文教育思想最大的问题是把丰富的语言、文学内涵抽空,使其干瘪成一种粗糙的愉悦文字工具。语文教材的垃圾化,课堂教学的无趣化,考试方法的标准化,对语文学习造成了负面影响。”(26)这些论述都涉及到阅读什么内容的问题。他不仅主张读经典作品,也主张破除唯经典是从的“王道”思想,引导学生读趣味性极高、表达极好的通俗作品,这种思想是独特的。“例如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等有吸引力的通俗作品,也可以推荐给学生们读,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兴趣,进而养成阅读的习惯,这样再慢慢地引入传统经典的阅读,积跬步以至千里,会更踏实、更有效果。”(27)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从读书的兴趣以及循序渐进的角度着眼的,而他自己在辅导学生写作时,就让学生阅读七卷本的《哈利.波特》,从而打开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之门的。而叶老师最著名的是其关于“深度阅读”的观点。“深度阅读”的基本表述为:一本书,一个人,一个时代。即“深度阅读”的第一步,是“找到一本自己特别喜欢的书。我把这称为‘人生中命中注定的那本书’。”“如果真是命中注定的那本书,它会影响你的一生,给你一生以源源不断的滋养。”(28)所谓“命定的书”即和自己的生命性情相契合的书,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书。你遇到它,就会喜欢上它,真正为你所有。你读多少遍也不厌烦,并且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在与它的耳鬓厮磨中,你的情感和它会合二为一。那么,有了这种“命定的书”以后,第二步怎么办,即“一个人”。就是“要研究这本书的作者,他创作过的其他作品也尽量找来读,读得越多,越彻底,越深入,就越好。有感而发,可以写读后感,可以写研究文章,进而可以研究专著。这样,你对这位作家就了如指掌了,成了研究他的专家了。”(29)这是一种十分高明的做法,深入阅读一本书,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并读他的其他作品。也就是既然他的作品是你“命定的书”,那么,作者生命情感的某些方面也一定和你的生命情感相契合,你读他的作品已经不仅仅是学习他,而是和他在对话,是你和他一同在和自然、社会、人生对话;这样的阅读对话,对丰富自己的感情,提升自己的表达力一定有极大的好处。这一步做完又该如何呢?那就是第三步,即“一个时代”,即了解这个作家生活的时代,或者说作品产生的时代,这样你跟随这个作家,或者说你和作家一起深入到更细密的背景里,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作品的联系,进而唤起自己的生命体验,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打开自己的表达心结。这种层层深入的开掘,对一个人的成长绝对是有好处的。况且文学史上不少例子说明,由于对某一个人作品的喜欢,有的便成为研究某个人的专家,有的写出成功的作品,成为著名的作家。鲁迅之于果戈里、张爱玲之于曹雪芹、余华之于马尔克斯即属后者。当喜欢上一个著名的作家,并长期研磨其作品、个人、时代以后,我们看世界的视角,对事物的认知、表达会逐渐受其影响,从而掌握把握、表达生活的切入口,提高自己的写作综合能力,这是一种高明的成长智慧。

叶开写作教学思想及实践阐要


第六,无碍表达,反复修改。为了让学生能够表达“真情实感”。叶开老师是一直主张让学生自由无碍地表达。“中小学生写作常见的问题,都是因为缺乏‘真情实感’,缺乏细节体现,缺乏表达的热情,而导致为作文而作文。”(30)“同学们要释放自己,打开自己,不要被各种规矩约束,可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接近于理想的表达,都是自由表达。”“我们会发现,思维一旦不受控制,就会像水一样流动。当我们把所有的词都打捞上来,就可以称之为‘意识流’。”(31)他主张“虚构式”写作,其目的也是为了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使思想不受约束。他还说:“一个有经验的写作者,最重要的开始是自由的心灵,自由的表达。”(32)自由是有效写作的基础,是创造性写作的基础,也是写作起步的关键,所以,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必然把握写作教学自由无碍的倾向,以使写作真正地展开。写作教学许许多多的困难基本上是老师自己造成的,其关键是套着应试的“紧箍咒”而不敢放、放不开,以己之见约束学生的自由表达。叶开老师反复对学生强调:“我希望在‘自动写作’的时候,你们能打破‘不能写’的限制,打破这个紧箍咒。”“写作上不应该设立禁忌,只要你写得好,什么脑洞都是可以的。”(33)在强调无碍表达的前提下,叶老师十分强调修改。他指出:“修改、修改、再修改!修改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能力,是一个好作家变成更好作家的重要的过程。”(34)在“写作课”上,他用大量的例子,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修改“题目”“人名”分段、对话等问题,并教给学生许多独到的修改方法。他特别强调文章结构的修改:“修改最重要的部分,在结构上。”“结构问题是什么?就像建房子,一座摩天大厦,首先搭钢混结构。上海的浦东三巨头,号称‘厨房三套件’的上海中心、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都是先搭架子,高入云霄;然后,再安装幕墙,分割内部空间,进行内、外装修。”(35)对于一般的写作教学,是很怕谈修改的,原因是修改需要敏锐的洞见,就是说作为修改的引领者我们老师要能够迅速看出文章中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修改;其次,修改要有依据,不能仅仅凭经验。而叶老师在引导学生修改时,“强关系”“弱关系”的独特关照,使学生修改便有了方向。结构修改时主结构、副结构的说法,同样明白晓畅,利于把握。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吸取的,也给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文章修改,我们必须力求做富有理论建树和文章写作的行家里手。

叶开写作教学思想及实践阐要


以上从六个方面,分析了“新语文运动”视野下的写作教学形态,其中反“套作”是起点,提倡虚构式写作是方式,进行语言创新、差异化培养是核心,深阅读和无碍表达是基础和前提,修改当然是综合提升了。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写作教学形态结构。对于叶开老师写作教学的意义,曾经亲历叶老师教学现场的东莞市名师工作室陈德兵老师总结为“六个一”即:

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进行了一次伟大的实践,打通了一条重要的通道,总结了一套全新的理论,揭开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带来了一场美妙的体验。我认为这个总结是很有见地的。

我要补充的是,除了以上“六个一”以外,叶开老师的写作课,开辟了写作教学的一个新时代:他的理念,他的做法,一定会在语文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在进行一个伟大的新征程,《写作课》是叶开老师探索的初步,展现了写作教学新思想、新方法、新形态,但是,还需要理论研究的深入,教学实践的完善,这是一个伟大的征程,应该说它刚刚开启;将创造“新语文运动”的一个新未来,“新语文运动”是著名评论家朱大可的命名,可看出其深远的眼光。“新语文运动”,根植于近代以来中国进步知识分子,促进民族文化转向、创建教育新文化的传统和追求,其本质是对中国文化新发展的一种探索。它还需要包括理论、阅读、写作等一系列的建构和课程建设,我们期待通过这一“运动”,改变当下语文教育促狭的局面,创造中国语文教育文化崭新的未来。

注释

⑴⑵⒆(24)(25)(26)(27)叶开《语文是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56页,第11页,第45页,第54页,第44页,第94页,

⑶⑷⑸⑹⑽⑾⒀⒁⒂⒃⒄⒇(21)(22)(23)(28)(29)(30)(31)(32(33)(34)(35)叶开《写作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2——14页,第27页,第14页,第15页,第4页,第7页,第252页,第18页,第19页,第29页,第161——162页;第18——19页,第20页,第40页,第48页,第281页,第283页,第12页,第27页,第30页,第40、68页,第76页,第82页。

⑺(金生鈜《规训与教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⑻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第16页;

⑿、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年版,第5页;

⒅、曹明海主编《语文教学本体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通联:陈宝贵: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高级教师。“大语文作文”教学观提出实践者,有100多篇文章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连载,出版教育专著两部等。从2018年始,研究叶开的“深阅读”及写作教学)

(刊于《中学语文》2019年第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