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的高屋建瓴之作

临西第二中学 郑静静

——读陈宝贵老师的《

文化自信与传统写作文化精神的重铸》

写作教学的高屋建瓴之作


近读陈宝贵老师发表在2018年《中学语文》第3期中的《文化自信与传统写作文化精神的重铸》万字长文,十分震撼。

陈老师深见卓识,高屋建瓴,系统阐述了了传统写作理论的价值,鲜明提出了“传统写作文化精神重铸”的命题,对于廓清当下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在传统写作理论中寻找资源,开创写作教学的新局面,给我们指出了路径。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陈老师,考察了“五四”运动前后的写作状况,梳理了传统写作理论的文脉及“五四”前后有关的写作文献,指出:“无论是梁启超的《作文入门》、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沐绍良的《写作指导》、孙起孟的《写作方法入门》,还是章衣萍的《作文讲话》、阮真的《作文研究》、张志公的《读写门径》、夏丏尊、刘薰宇的《文章作法》、唐弢的《文章修养》等,基本上都是“结构”式的对写作的指导,其核心是“法”,结构法、句法、词法以及不完善的写作知识,虽然也涉及到一些写作态度、生活问题,但大多着墨不多。”接着进一步指出:“这种以西方‘结构’分析法来指导写作教学的路径,“五四”后便逐渐形成,并且统治了我们的作文教学一个多世纪。”“看不到中国传统写作理论言志、宗经、养气、章法等要素。”从而得出:“西学东渐 传统写作教学文脉的阻断”的结论。看看当下我们课堂上充斥着的开头如何,结尾怎样,几招几式,书店中令人眼花缭乱的什么作文秘诀、作文宝典,老师所打出的“万能作文”“快速作文”等旗号,都是这种以“结构”分析为主的滥觞。陈老师最后后指出:“这种写作指导,着眼的是写作的技,而非道;着眼的是写作的表层,而非内核;着眼的是写作的速成,而非积累;着眼的是分数,而非生命;着眼的是‘应需’,而非发展。”面对当下技术主义横行的状况,可谓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写作教学的高屋建瓴之作


而我认为,陈老师所谈的问题,本质上是如何对待传统写作文化的问题,也就是有无文化自信的问题。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代以来的作文教学,对于传统我们失去了很多,可怕的是我们至今还不觉悟,还在抱着“技术”主义的神主牌不放,我们已经失去对传统写作教学理论的自信。陈老师的观点和论述,对当下的写作教学,无疑是一种断喝。

陈老师第二部分论述的是:“传统写作文化精神举隅,即传统写作文化精神是什么的问题。什么是精神?对此陈老师的概括可谓精彩“写作文化精神,即写作‘文化思想’最基础的东西,是‘精微’的具有‘能动作用’的‘内在动力’,是指导写作‘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从这里我可以看出,陈老师所说的写作文化精神,是写作的内在动力,是写作的一种生命生发。陈老师把传统写作文化精神,分为言志之思、宗经载道之根、人格之魂、勤奋之行等四个方面。对每一个方面的论述,陈老师都引经据典,文气洋溢、见解精湛、词彩飞动。比如谈到“志”:总之,“言志”作为统摄几千年的一个概念,一直作为评价作诗、为文的根本、作为诗文产生的基础。不过,近代以来,特别是在写作教学中,“言志”似乎成了一个比较生疏的词语,它只是偶尔在一些学术研究中提及。我们说“志”是思想、是情感、是追求、是抱负、是喜怒哀乐,是由内向外的一种表达。“言志”表明自己一种很强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一种通过文字所呈现出的生命的尊严和诗意。如果我们的学生有了文章言我感情、思想、心志的自觉,写作中就不会扭扭捏捏、无所事事、空洞无物、心无点墨,就会通过写作充分地提升个人的人生追求、精神品质和境界。其他自不待言。

写作教学的高屋建瓴之作


而我认为,言志是文章者的内在需求,宗经载道是为文的社会要求,勤奋是文章写作者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而人格则是为文者的生命底蕴。“成为文之大业”,四者缺一不可。

文章的第三部分为“传统写作文化精神的重铸”,也就是为当下的写作教学提出自己的主张,即如何重铸“传统文化写作精神”。陈老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坚持“大写作”观念,综合施教,把人的发展放在写作教学的首位。陈老师认为,传统写作教学,是一个综合的大系统,他们很少从写作技术着眼,而是从“人”的教育方向上施教。人的写作和人的综合素质是相联系的、这个综合素质体现出来的是“德、才、胆、识、力”之心智结构,并且把“德”放在首位。也就是写作是人格的反映,所谓“文如其人”,所谓“道德文章”就是此意。二是挣脱“技术主义”的窠臼,以自由精神开拓作文的无限天地。陈老师指出:重铸写作文化精神,在着眼于人综合素质提升的基础上,必须摒弃“技术主义”的教学路向,用自由精神开启写作教育的新天地。“技术主义”是西方教育思想的产物,他用以科学研究中的分析析与实证。而我们中国人的思维讲究的是综合。技术主义追求的是功利,方法上是条分缕析,用以科学技术学科是可以,用以人文学科则是行不通的。传统的写作历来反对功利主义,写作教学在重视“德性”之外,追求的是泯物我、同生死、超功利的审美境界。追求“与天地精神共往来”的自由精神,追求“心目相去”“即景会心”的生命直觉”等等;三是扎根于生活的大地,让写作灌注烟火的味道。这是陈老师一贯的观点,我记得早在2006年陈老师就曾有《回归逝去的大地》的论文发表,在这里陈老师着重指出: 传统写作学,历来重视其社会功用,反映现实生活,并联系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论断,指出文章写作的本质就是要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要有感而发,要反对无病呻吟。他指出:学生写作,只有关心时代发展,关心大众生活,并且灌注一种人文情怀的时候,文章才会具焕发出其光华和魅力;四是以我为主,吸纳世界写作优秀成果,传承古代写作文化精神,应是今后写作教学的方向。陈老师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写作精神,以人作为核心,即通过人的德才胆识等的培养,实现言志抒情,宗经载道(文道统一)之目的。而在具体层面上倡导勤奋,注重渐进,要求反映现实,关心民瘼,追求超越及心灵自由等,其实这是一种以人为核心,向传统、现实、心灵、表达无限展开的大系统。要想开创写作教学的新局面,我们必须有以“我”即吸收传统写作教学理论为主的文化自信,并融汇西方文章写作中注重辩论、注重实用、注重质疑、批判和过程操作的合理因素。落实通过写作丰富人的精神,修炼思想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目标。具体训练中,强化真性情、真情景、真境界,反映时代现实,重视志向抒发等要求,才能真正地重铸民族写作文化精神。

写作教学的高屋建瓴之作


这样的思想认识是高蹈的,是深刻的,也是必须走的一条道路。最近陈宝贵老师痴迷于推广“深阅读.大写作”并极力实践之,产生了广泛的教育效应。他在一次交流中指出:写作教学,我们一定有走“大语文教育”之路,我们要放出眼光,引导学生写自我、呈众生、贯天地,再加上“深阅读”,紧紧抓住把学生的“生活世界、阅读世界、表达世界”“三界”打通这一核心,坚持文化自信,语文教学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信然!必然!定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