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人並稱導論 前言

在我國古代文化史上,由於學術流派、社會風氣、地方色彩、興趣愛好、血緣關係等原因,人們往往把成就、名氣、言行等一致的幾個人甚至更多的人相提並論,這就是我們常見的文人的並稱。文人並稱是一種頗有意味的文學現象,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道燦爛的景觀。文人並稱這種方式,為文學批評和作家研究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吸引人們去探索文學發展中的某些特殊規律。

並稱是具有概括性、差異性和排他性的。通過對並稱的研究,可以瞭解到學術流派的異同,文藝流派的風格,朝代的背景與風尚,流派的師承關係,以及某一地方、某一氏族的文化風貌等等。對於“老莊”、“孔孟”、“屈宋”、“李杜”、“二安”、“三曹”、“三蘇”、“初唐四傑”、“南宋四大家”、“元曲四大家”、“建安七子”、“竹林七賢”、“前後七子”、“唐宋八大家”等並稱相信大家不會感到陌生。但對於“東郭二詩人”、“月湖三子”、“莆田四子”、“南樓五子”、“西湖六君子”、“海曲七子”、“東江八子”、“西園十子”、“鷲峰十六子”等可能知道的不多或者知之極少。可以說,文人的並稱雖然是人們常見的,但並稱中的人物究竟是指是哪些人,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並稱,人們可能知之不多,這給眾多讀者帶來了極大的不便;過去的類書和辭書曾收入過關於人物的並稱,但因擇要而錄,遠不能滿足查閱、檢索和研究的需要。上海辭書出版社推出迄今為止國內最全一部著錄歷代名人並稱的工具書——《歷代名人並稱辭典》,收錄了上起傳說時代,下迄1949年,共1710餘條(實收2190條)名人並稱,其中純文人並稱就佔了一半以上,總數超過一千條,但仍然有太多缺漏,至少筆者掌握的條目已是其數倍之多。出於對中國文學史的愛好,自2001年起,在我的讀書生活中,就有了一個既定的閱讀目的,那就是將各類書籍中關於文人並稱的文字記錄下來,就這樣持續地讀下去、記下去,日積月累,經過不懈地蒐集、整理、研究,最終成為今日之書。

在寫作過程中,筆者力求把握四點:一是雅俗共享,科學處理“雅”與“俗”的關係。任何作品不能用非雅即俗,非俗即雅的單一視角來看待,相反,某些最“俗”的作品中也常常會流露出極有歷史感、極有文化意味的“雅興”,所謂“大俗成雅”,漢賦、唐詩、宋詞、元曲,這是備受前人稱讚的、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具光彩的“一代之文學”。但詞、曲原本是通俗文學。本書寫作力求學術性、知識性與通俗性、生動性兼顧,文人並稱的導論部分,既有學術研討,亦有知識普及,力求專家學者與普通讀者都能看、都適合看,力求高雅文化在通俗的表述中得到更大的傳播。二是立舊拓新,理性把握“新”與“舊”的關係。關於文人並稱,古人其實是注意到的,在《小學紺珠》、《齊名紀數》、《讀書紀數略》、《詩家標目》等書籍中均有體現,但更多的是譜錄學的一個方面;當代的學者張珊、陳凱玲均有專題研究,但是這一領域仍然有待於繼續深入、大力挖掘。本書力求在一些傳統的表述中能夠跳出窠臼,利用豐富的史料深入挖掘、獨抒己見,力求文人並稱研究在廣度、深度、高度三個方面開拓發展。三是知行合一,努力踐行“知”與“行”的關係。知行合一,既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是一種學術態度。“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全面系統的整理發掘古代文人並稱情況,必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必須深入文化樓館、民間一線,充分將“書裡”、“書外”兩者結合起來,做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這才是學習和寫作的最好方法,也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最鮮活的“文人並稱案例”、最無誤的“文人並稱組合”。四是以小窺大,辯證審視“大”與“小”的關係。力求通過一個小的文人並稱案列,展現一個時代或一個時期某個地域或是某個流派或是某個家族等等不同層面的宏觀面貌,力求通過一個個的文人並稱案列串聯起來,形成文學史的主要脈絡,從微觀入手,處理好“點”與“面”的關聯度,讓文人並稱的面貌得到更好地展現。

當然,由於我國的歷史悠久、幅員廣闊、典籍浩瀚,文人並稱數量眾多,加上筆者水平有限,魚魯亥豕,或恐難免;意見分歧,或容商榷;白璧微瑕,或當有之;見聞未廣,或存蛙見,在此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以便進一步修訂完善。


中國古代文人並稱導論    前言

《中國古代文人並稱導論》,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17年9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