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揚州八怪、初唐四家等“並稱”,你知道多少?

書法史上的“並稱”,典型的是“四公子”。“四公子”最早見於戰國末期,各諸侯國竭力網羅人才,以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之危。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四人都是王公貴族,時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明末也有四公子:桐城方以智,如皋冒闢疆,宜興陳貞慧,商丘侯方域;有明顯效仿之意的則是民國四公子,而關於此四人的身份,說法不一,不過張學良和袁寒雲均見於各說;進而出現四大美男子甚至四大美女,並衍生出四大丑女等炒作的噱頭,飯後娛樂而已。

經濟學上有一個名詞叫“抱團取暖”,言下之意,就是當環境因素不太理想,十幾個人組成一個小團隊,可以整合各自的人脈資源,眾人拾柴火焰高,取得一些突破。比如現在,動不動就拉一個群,就是這個道理。當下的書畫圈子,幾個人共同籌辦一個書畫展,每個人的粉絲都來捧場,場面就比較壯觀。這就是1+1+1>3的原理。當更多人從中看到門道,就會群起效仿,三五成群,聊聊天之後,一不小心就辦個展。在這樣的條件下,就會有一些群體甚至“並稱”出現,取一個好名是關鍵,可以令人印象深刻。但時過境遷,留下來的不多,因為多半是自封的。這和古人在本質上根本不同。古人是經過了歷史的沉澱之後,由後人總結出來的,得到了普遍認可並約定俗成。

文學史中最有名的“並稱”莫過於“唐宋八大家”,蘇軾家有三人,但沒有關係,水平夠就行,最終得到了認可。詩歌史中,比如說“李杜”,後有“小李杜”,“郊寒島瘦”、“蘇海韓潮”;繪畫史中有元四家、明四家等;篆刻史中有“西泠八家”;也有前四家、後四家和六家等不同說法,因為有多個評價標準。清代極有名的當屬“揚州八怪”,八怪共十五家,因為有不同說法,但一些核心人物始終在裡面。一個時代的代表性的書法家人物,到最後往往只有幾個人,甚至只有一個人,能夠出現合稱,說明這個時代的書法藝術是比較繁榮的,有實力者較多,經過時間的篩選,最後留下來,比如初唐四家、宋四家、吳門四才子,最後這個帶有一定的地域性。有的則是後人總結推選出來的,如書法四賢、楷書四家和晚清四大名臣書法家,名臣書法的說法,無疑見證了先有人再有書法,是典型的“書以人傳”,四位在書法史中的名氣並不顯著,也談不上特別的貢獻,主要是政治聲名顯赫,相比之下,其他的幾組是“人以書傳”。雖然說,其中大多數也是政治人物,但都已經淡出歷史舞臺,主要以翰墨名世,歸根結底是對書法存在巨大貢獻——這是書法史的評價標準。

一如“西泠八家”存在四、六家的說法一樣,書法史中的一些“並稱”有時也是存在爭議的,最典型的,如宋四家中的“蔡”到底是蔡京還是蔡襄?如果按人品來說,蔡京不能入選,如果按照書風來說,蔡襄較之蘇米黃三人,其書風並非是“意”而是“法”,更靠近唐人。蔡京在書法方面與蘇黃米更匹配。有一些“並稱”,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楷書四家,前三個是唐人,寫的是真正的楷書,最後一個趙孟頫是元人,而且寫的是行楷書,三個唐人加一個元人,有些不倫不類。這當中可能會有以訛傳訛的情況存在。這種不對稱就和《天龍八部》中的“北喬峰、南慕容”一樣,水平不在一個檔次上。所以,有些“並稱”完全是一種抬愛,不必完全當真。話說五百年後最公正,其實用不了那麼長,五十年便很公正。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灘曾有“二吳二張”四人,五十年不到,就只知道一個吳湖帆了。 不難發現,“並稱”多半以四者居多,也有三五個的,最多的是八個。佛教有四大金剛、四大菩薩,文學史中有四大名著,書法中又有人總結出“四僧”——智永、懷素、八大、弘一,便於研究對比。其實蘇曼殊也算上了一個,只是和弘一同在一個時代,四這個數更令人印象深刻。兩個人的“並稱”書法史中也有不少,如鍾繇、王羲之並稱“鐘王”,王羲之父子並稱二王,張旭、懷素並稱“顛張醉素”,顏真卿、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蘇軾、黃庭堅並稱“蘇黃”,董其昌是王鐸的上司,二人並稱“北王南董”。近代張大千與黃賓虹並稱,也有認為黃當與齊白石並稱,也有人認為齊白石當和吳昌碩並稱,然而當事人卻未必願意,因為可能彼此看不起,近代時期有相當多的資料可以查證,互相之間存在恩恩怨怨。唐代除了書法方面有“初唐四家”之外,詩歌上也有“初唐四家”,或稱“初唐四傑”,即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其中楊炯對“王楊盧駱”的排序不滿,故而言之“愧在盧前,恥居王後”。這典故說明,有些時候,當事人並不情願被編排在一起,旁觀者以為強扭的瓜很甜,全然不顧當事人意願,也是個有意思的話題。

“楷書四大家”

唐宋八大家、揚州八怪、初唐四家等“並稱”,你知道多少?

楷書四大家指唐朝歐陽詢(歐體)、顏真卿(顏體)、柳公權(柳體)和元代趙孟頫 (趙體)。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筆力險峻,結構獨異,世稱“唐人楷書第一”,代表作有《九成宮醴泉銘》等。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是繼二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書法廣收博取,一變古法,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代表作有《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等。

柳公權(778-865),字誠懸,世稱“柳少師”。結體遒勁,字字嚴謹,一絲不苟,以瘦勁著稱,代表作有《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結體嚴整,風格圓潤清秀、端正嚴謹,代表作有《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等。

“初唐四家”

唐宋八大家、揚州八怪、初唐四家等“並稱”,你知道多少?

“初唐四家”指唐代初期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家。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諡文懿,世稱“虞永興”或“虞秘監”。書法剛柔並重,骨力遒勁,清麗中透著剛健。代表作有《孔子廟堂碑》。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以善書而由魏徵推薦給唐太宗,受到賞識。褚遂良楷書有三個主要特點;筆法上吸收王羲之行書的特點,極其靈動;字形上隨遇而安、因時制宜;再者,無論字距還是行距,都比較舒朗,甚至一個字的佈局也是比較舒朗。代表作《大雁塔聖教序》等。

薛稷(649-713),字嗣通,世稱“薛少保”。魏徵的外甥。褚遂良的得意門生,當時的人說:“買褚得薛,不失其節”,代表作有《信行禪師碑》。

“宋四家”

唐宋八大家、揚州八怪、初唐四家等“並稱”,你知道多少?

“宋四家”指北宋時期四位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這四個人可以代表宋代的書法風格,而且成就最高,故稱“宋四家”。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筆法肉豐骨勁,字形跌宕自然,給人以“大海風濤之氣”、“古槎怪石之形”的藝術美感。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後世稱黃山谷。黃庭堅出於蘇軾門下,與張耒、秦觀、晁補之並稱為“蘇門四學士”,後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筆法以側險取勢,縱橫奇倔,字體開張,筆法瘦勁,自成風格。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世稱“米南宮”。書體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

蔡襄(1012-1067),字君謨,諡“忠惠”。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充滿妍麗溫雅的氣息。

“書法四賢”

唐宋八大家、揚州八怪、初唐四家等“並稱”,你知道多少?

晉 鍾 繇 鍾繇楷書《薦季直表》墨跡(局部)(右一)

書法四賢指張芝、鍾繇、王羲之和王獻之。《書譜》評價:“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有二王之妙”。

張芝(?-約192),字伯英。東漢書法家。張芝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將古時字字獨立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於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性,有“草聖”之稱。

鍾繇(151-230),字元常,稱鐘太傅,諡成侯。三國魏國書家。楷書筆法和結體上帶有濃厚的隸書氣息,風格古樸,被稱為“楷書之祖”。同王羲之並稱鐘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東晉書法家。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被後人尊為“書聖”。代表作《蘭亭序》被推為“天下行書第一”。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人稱王大令。王羲之第七子。與其父並稱為“二王”。王獻之創造了“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為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字,書法豪邁氣勢宏偉。

歡迎和王者的哲一起學習歷史知識,喜歡的朋友可以留言評論!

唐宋八大家、揚州八怪、初唐四家等“並稱”,你知道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