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關村志》前言、後記和作者小傳


《東南關村志》前言

《東南關村志》前言、後記和作者小傳

村黨支部書記 村委會主任 王印忠

東南關村志即將出版,這是東南關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東南關有史以來文化發展歷程中的一件大事。我們不僅可以從村志中感受人情世事的滄桑,感知我村變遷歷史,感悟現實生活啟示,我們還可以從一個村的發展軌跡中看到一個國家向前跨越的矯健步伐,聽到一個時代進步的厚重足音,本村志既是留給子孫後代的一份珍貴史料,也是獻給每一位想認識東南關、瞭解東南關的同仁們的一份特殊禮物。

東南關地處縣城近郊,有史以來,以農為主,園圃較多。民國以後人口驟增,多種經營迅猛發展,能文則文,能武則武,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文有以李、郭兩支高邑望族為代表的明清文化,世紀昌盛;武有以趙家拳坊為宗師的武林拳行,百里仰慕;醫自古至今有名師坐診,懸壺濟世,享譽杏林;商有鱗次櫛比的門店商鋪,集市貿易,生意興隆。形成了東南關特有的民俗文化環境。

東南關人勤勞樸實,愛國愛家,多慷慨之士。大南關時期就佔出夫應差的主要成分,譜寫了一曲曲燕趙壯烈悲歌。解放戰爭年代,全南關出兵不過40幾位,僅東南關出兵34人;全南關犧牲11人、東南關8人及光裝負傷6人。那個時期東南關僅數十戶人家,兒乎是家家出兵,人人參戰,呈現出父送子、妻送郎的悲息壯場景。為東南關的革命歷史譜寫了光輝的一頁,也為東南關被命名為革命老區創造了先決條件。

在斷的歷史時期,東南關人在歷屆黨支部班子領導下,克服人多地少的困難,爭光創優,在全縣始終保持先進村榮譽。進入21世紀、農村農民經營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東南關劃為高邑縣城東經濟開發區、村民們順利接受,耕地責任田全部流轉,村民們平穩過渡,真正體現出了高文化、高素質修養的村風民風。

東南關村志,在著手落實時,通過廣播、村網微信、發明白紙等方式,多次進行宣傳造勢,多次召開了老黨員、老幹部、家族長者參加的座談會,廣泛徵求村民意見,深入細緻地收集資料,李振恆李小杏二位同志,不辭勞苦,認真負責,走訪家戶,摸底查線,多次到有關部門查檔案、找資料,為做好村志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東南關村志,內容豐富,體例編排科學,類目設置合理資貴料翔實可靠,行文規範流暢,做到了略古詳今,圖文並茂,雅俗共賞。特別是家族姓氏部分,為每個家族、每個分支、每個家庭,都作出了明晰的家族世系表,為後人續譜提供了很好的範本,每家再續夾上一頁接著傳承即可。並且把我從哪裡來的,什麼時候來的,傳承了多少代,誰家遠、誰家近,輩分鬧清了。我得到的反饋信息,深受廣大村民的歡迎。心為民想,利為民爭,事為民謀,東南關村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克昌厥後,斯文在茲。我相信東南關村志的刊印,會像一縷和熙的春風慰籍民心,為東南關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村黨支部書記 村委會主任 王印忠

2018年12月

《東南關村志》前言、後記和作者小傳


《東南關村志》後記

東南關村志由我和振恆兄編修,是村兩委班子和鄉親們對我倆的信任和褒獎,我倍感榮幸,同時深感責任重大,常懷惴惴喘之心。水有源,樹有根,山有脈,人有祖。追根溯源是人類的天性,尋根問祖才能將血脈傳承。當我們跳著時代的節拍,從現代文明的快節奏中得以收穫的時候,當我們從塵世的浮華中歸於平靜時,我們從何處來?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又將向哪裡去?這樣簡單而又玄奧的問題時常縈繞於我們的腦際。

家興續譜,盛世修志。東南關村志自2016年9月開始,到2017年10月初稿完成,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工作,集17章,17萬字。交縣村志辦審閱、修改,經多次反覆提煉而成。我們本照對歷史負責,對村民負責的態度,嚴格按照志書的體例和要求,努力使村志成為一本經得起歷史檢驗,作到存史、資政、育人,為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弘揚美德發揮作用。幸虧上級早安排,村志工作得以落實。寫村志是一項搶救性工程。年長者是他們那個時代的歷史承載者、親歷者和知情者,老者一個個離去,猶如上帝關掉一個個信息之門,更覺得修志工作迫在眉睫,稍有疏忽,後悔莫及。家父李晉嶽94歲,他常因一生教書,對村裡世故涉及甚少,為不能幫助我而自疚。但他提供的1943年霍亂之難、李家大槐樹、溫掌櫃染坊、愛我社謖匾、小拍子其人等都是別人不可企及的。還有一些似是而非的事情還可以找他驗證,我真正體會到“家有一,老實為一寶”的珍貴。

寫村志是一個鑑定歷史的過程。我們認為《高邑縣誌》1993版在涉及東南關方面有三處異議。一是1943年霍亂,縣誌載“是南關東巷破廟內死一乞丐,數日無人間津,引發霍亂,死亡3人,蔓延張村等地死亡近千人。”經親歷者自述,知情者講述,查閱資料網絡資信證實,此疫是日本侵略軍發動的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細菌戰,中心區域在魯西、冀南,1500平方公里區域慘遭肆虐,波及高邑,死亡人數達42.76萬人。南關東辦巷既無破廟,也不是死亡3人,已知就有7人,還有疑似的多人,此事有待進一步查證結論;二是在烈士名錄中漏登郝增錄;三是在烈士名錄中有二人名字錯誤,李銀鬚登為李雲順,李晉廉登為李晉金。2016年縣裡新修烈士紀念亭,保留了原漏錯內容。此事有待與民政部門協商,更正錯登、添補漏登人員。為了編好村志,我們一定會把這項工作做好,還原歷史真相,慰籍英靈。

寫村志是一個再續親情的過程。村民李大偏的胞弟,幼時家貧,送人撫養,這次修志續譜,時隔半個多世紀認祖歸宗。村民郝建喜,知道李家莊、中大營有本族近親,但理不清輩份,通過修譜,得知本是曾祖一脈未出五服。有許多年輕人只知道本姓是一家,不知親疏,通過修志明白了家世宗親。

這次修志遺憾的是,沒能找到在解放戰爭中參軍參戰的趙樹春、王蘭慶、郝廣榮、劉剛子等人的詳細信息,我們到民政局、武裝部查閱資料,也沒得到隻字片文。沒聯繫到曾回村認祖的“二秤盤”的後人,但願村志付梓能給他們提供一條回鄉的線索。

本次修志我們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廣大村民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參閱了清版、1993版《高邑縣誌》、《高邑人物誌》、《高邑記憶》、《教育志》《李氏族譜》、《郭家族譜》及部分有關文史資料。縣村志辦時秀興、孫秀歧、楊錫田非常關心這項工作,進行全程督導檢查。高邑鎮趙會良、李文聚提供了珍貴的原始資料,人大的郭立輝積極蒐集參閱資料給予幫助,慶朝文印部的王昭女士在打印、校對上付出了艱辛地勞動。富有寫作經驗的耄耋老人李培英老師,為寫好村志提出了寶貴的修改建議。村民李雙全年逾古稀,為挖掘素材,經常找年長者座談、敘舊、拉家常,並親自撰稿,以表熱誠。在此特向為東南關村志給予支持幫助,付出心血的各界朋友表示誠摯地謝意。

修志艱苦、清苦、辛苦,能把所記之事,輯以成書,也是幸事。講歷史,發揮正能量,激勵後人奮進,是作志初衷。

平心靜想,總有意情未盡之憾。村志付梓,編者並沒有如釋重負,深感責任重大,尤其是文本發到村裡網群以後,總有考試交卷後的焦慮與不安,盼民情反饋儘快完結。她畢竟出自才疏學淺人之手,能否得到千餘眾口和社會同仁的認可,不求獎賞,惟恐襄貶,“但願吾心成細雨,無聲滋潤千萬家”。

由於年代久遠,資料龐雜,取捨或有偏頗,勘酌或有不當,漏誤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諒解,衷心希望各界人士提出寶貴意見,以便來者鑑之,再版更正。

李小杏

2017年

《東南關村志》前言、後記和作者小傳


《東南關村志》作者小傳

李小杏,東南關人,1954年5月生,中共黨員,幼多疾,先生以杏佑之。初中畢業在生產隊勞動,髒累重活不輸壯男。1972年,到村修配站學打鐵、電氣焊、修電機等。1975年,到新疆652團當兵,

1980年復員,自謀職業,以水暖工程為主。

1984年徒手安裝高邑縣第一座(36米)廣播電視塔,1989年,到工行城市信用社,先後監工縣保險公司建築工程、城市信用社大樓工程、府源小區建築工程。

繼承家傳,守正出新,愛書法尤工篆隸,喜金石篆刻,粗通詩文。書法作品多次入展,省、市、縣七縣市、五縣市書法作品展。堅持義寫春聯及村紅、白理事的筆墨譽寫。2016年被村薦選為新鄉賢,2016年9月-2019年12月,主編《東南關村志》。

2018年被選為村民監督委員會主任。2019年11月被縣司法局聘為專職人民調解員。


《東南關村志》前言、後記和作者小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