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為仁宗進言

虞集自少受家學,曾隨名儒吳澄遊學。元成宗大德初年,被舉薦為大都路儒學教授,歷任國子助教、博士等。元仁宗時,遷集賢殿修撰,除授翰林待制。

元文宗時,累官至奎章閣侍書學士、通奉大夫。元寧宗駕崩後,稱病返回臨川。至正八年,虞集去世,年七十七。獲贈江西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仁壽郡公,諡號“文靖”。

虞集為仁宗進言

虞集素負文名,明人宋濂在《柳待制文集》序言中說:“天曆以來,海內之所宗者,唯雍虞公伯生、豫章揭公曼碩、烏傷黃公晉卿及公四人而已。識者以為名言”。

宋犖《漫堂說詩》雲:“元初襲金源派,以好問為大宗,其後則稱虞、楊、範、揭”。又如沈德潛《說詩晬語》雲:“虞、楊、範、揭四家詩品相敵。中又以漢廷老吏為最。”

有一次虞集在元仁宗時官拜祭酒,曾在為仁宗講學的課餘時間。

虞集為仁宗進言

談起京師仰仗東南一帶以海運輸送糧食而從事危險無比的航行,實在是嚴重耗損民力,於是進言道:

“京師東方濱海數千裡之地,都是蘆葦叢生的荒地,北從遼海,南到青州、齊州,潮每日沖積,長期以來以淤積為可供耕種的肥沃之地。

如果用浙江人的方法,築堤擋住潮水使成為耕地,讓想做官的富翁分別配領這些田地,由官府加以規定,有辦法找到一萬人耕田的,就給他一萬人份的田地,讓他做這一萬人的首長;以下一千人,一百人也如此辦理。

虞集為仁宗進言

三年之內看他的結果,由朝廷依土地的肥瘠程度定額課稅,依等級徵收,五年之後能有積蓄,就任命他做官,就所積蓄的作為俸祿,十年後賜給他符節印信,使他能流傳給子孫。

虞集為仁宗進言

這麼一來,便可得到數萬民兵來對內保衛京師,對外防禦海賊,而且又能不必仰賴東南海運,使人民得以休息,又可藉著富人求官的心理,讓京師得到充足的糧食供應,四處遊食的人民能有正當的歸宿,自然不會做海賊了。”

但因評議的人意見不一致,於是遂不了了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