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緣何被儒家文化大力推崇?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古琴在孔子的心目中,那可是再高尚不過的東西。從“丘得其為人”到“《詩》三百,吾以琴歌之。”可見孔子對古琴的推崇程度之高。基於此,他一手創辦的儒學對古琴也是大力讚美感嘆,崇尚推廣。那麼,這種樂器為何會得到孔子及儒家學說的青昧呢?

古琴緣何被儒家文化大力推崇?

一 主要原因:表周樂,聖者悅

據記載,古琴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絃樂器,其始於羲黃,成於周禮,又憑藉著音色美妙與形態優雅而深受中國曆代文人的青昧。蔡邕《琴操》中言:“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也。”桓譚也在《新論"琴道》中讚道:“昔神龍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甚至於《樂記》中記載:“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從這些文獻中可以看出,古人多認為古琴是傳說中的聖人——伏羲,堯舜禹等人所發明,鍾愛與推崇的東西。雖然古琴的年代是不是真的有這麼早,已無據可考,但是有據可考的是,古琴在周朝的樂理文化中佔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周前的古琴本五絃——宮商角徽羽,到了周朝,文王武王各添一弦,是為文武弦。在改造古琴的基礎上,文王又做琴曲《古風操》,《文王操》以及《思舜操》等 ,其曲無不關乎太古,雅風及聖賢,由此言古琴表周樂,是為天下曉。

古琴緣何被儒家文化大力推崇?

“表周樂理”這一點使得古琴的文化象徵意味更深了一層的同時,也使得它被孔子所賞。眾所周知,孔子周遊列國,教民化眾為的便是恢復周禮,改變春秋時期禮樂崩壞的“亂象”。周朝嚴謹莊重的禮樂制度在孔子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古琴既表周樂理,那自然是被孔子喜愛推崇的對象之一,而儒學則是孔子一手建立起來的學派,某種意義上,其表現的便是孔子的認知與理想。得到孔子認可的古琴,同樣也被儒家文化認可。更何況,古琴除表周禮外,還多得聖人青昧,這一點頗合儒家文化中的“崇聖”思想。

“內聖外王”是儒家核心思想之一。其主張“內有聖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通俗的說,也就是內修德行,外安天下。通過崇慕學習聖人之道來提升自身的境界修養,在成功改造自己後,將這種高尚的品德推廣至全社會,教化民眾甚至治國安邦。《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這個道理。由此,聖人的一切喜好動作便被推廣模仿,譬如多得其歡心的古琴。表周樂,聖者悅,這足以奠定古琴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但古琴合儒學的,可不止這兩點。

古琴緣何被儒家文化大力推崇?

二 次要原因:合乎禮,音符“和”

前文說過,古琴的形態優雅,音色美妙。那麼,這優雅美妙於何處體現?於其前廣後窄,絃音徽角中。要知道,古琴的樣子可不止看著好看,那都是有講究的。其琴身前廣後狹,意為尊卑有別;上凸下平,其指天地;其整體流暢優美,以鳳凰為形而製成的同時,與人身相應,頭頸肩腰尾足,形體俱全。而其七絃中的宮商角徽羽分別代表君、臣、民、事、物,而周時期新增的文武二絃象徵的則是君臣合恩。十三徽象徵著十二月,居中之徽表閏月,亦表君;其泛、按與散三音,相對應的是天,地,人。古琴各部分命名的象徵意味,按部就班,無一逾越,“皆安其位而不相奪”。這一點貼合的正是儒家所崇尚的“禮”。

古琴緣何被儒家文化大力推崇?

世人皆知儒家尚禮,那他們所尚之禮,究竟何解?孔穎達的《禮記正義》曾說過,“禮者,理也。其用以治,則與天地俱興。”由此可粗略推斷,儒家文化所講究的“禮”並非我們現在所說的禮貌,禮節,講文明這麼簡單,它是有更深也更重的含義的。“禮者,理也”,在儒家的概念中,“禮”除了繁文縟節與文質彬彬外,還代表著更為基本的道理,也就是說規矩,法律甚至於制度。孔子講“君臣之禮”,“父子之禮”與“夫妻之禮”。後者以前者為尊,膜拜順從,這三種禮,被稱為“三綱”。在現代,我們對它們有著更貼切的解釋——封建社會制度下嚴密的等級觀念。孔子推崇這種觀念,並以此來治理國家。而古琴形體所蘊的觀念恰巧與之相同,也就是說,古琴的形體之觀,從儒家的角度來說,是“合乎禮”的。

古琴的形體合乎禮,而它的樂音之美符的,是“和”。古琴其音,以和為美。講究的是各個音符之間相互搭配,平靜淡雅,具有衝突和摩擦的音調被認為是刺耳的。《樂記》雲::“樂極和,禮極順”,又言“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從中可見,古琴曲的審美標準便是平和優雅,如《高山流水》之類的曲子,暗和的便是天下君民,和順恭親。這點再次與儒家思想不謀而合。

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運用禮而治理國民的目的便是求和,過於求和舍了禮也不可行——這句話表明了“”禮”與“和”相輔相成的同時,也側面說明了“和”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不亞於“禮”,那麼,“和”在儒家思想中,又做何解?說來也簡單,不過“平和統一”四字罷了。只要天下眾生和睦相處,沒有矛盾和衝突,天下就“和”了,儒生們追求的終極目標也就達成了。由此可見,古琴之曲,代表的是儒家文化裡的最高境界啊!

古琴緣何被儒家文化大力推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或許,古琴與儒學的關係,類似於伯牙子期。樂,禮,理,和。你欲傳之道,我亦曉。如此,足矣

參考文獻:

1.《樂記》

2.《論語》 孔子

3.《琴操》 蔡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