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风筝背后的人性与自我救赎

《追风筝的人》由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

所写,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在政权更迭时期的阿富汗,主人公富家少年阿米尔和家中仆人哈桑,围绕风筝开始的一段关于人性的背叛和自我救赎的故事。

在冰冷残酷的社会环境下,故事中静静流淌着的爱与善意,都被不经意地放大。善与恶,阴暗和阳光、自私与真诚都藏在那只蓝色风筝故事的背后。多年后,这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依然在每个追风筝的人心底里回响。

《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风筝背后的人性与自我救赎

一、真诚与爱,是化解自私的良药

阿米尔的爸爸对两个孩子都很疼爱,对于从小和少爷一起长大的哈桑来说,阿米尔的开心和快乐就是最重要的事。阿米尔的写作兴趣并不是爸爸所喜欢的,相反,父亲却对勇敢正直的哈桑非常欣赏。

阿米尔渐渐觉察到父亲爱的天平开始向哈桑倾斜,内心的不安悄悄滋生。于是在一年一度的风筝大赛上想夺回第一名以赢得爸爸对他的好感。

在这场盛大的“赛风筝”比赛的传统是,线被切断而落下的风筝归追到它的人所有。阿米尔以出色的技巧将别人的风筝线割断,优秀的“风筝追逐者”哈桑,成为阿米尔的好帮手,他发誓要追到第二名的风筝来证明阿米尔少爷的成绩。哈桑离开时,对阿米尔喊出了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哈桑回来的路上,被阿塞夫等人拦住,为了保住这只象征阿米尔少爷胜利的蓝色风筝,哈桑被强暴。而这一幕被前来寻找哈桑的阿米尔所目睹,因为懦弱,也因为恐惧,阿米尔只是看着一切在他眼前发生,自己却没有任何举动。

1975年冬日那个混杂着泥土味的巷子里发生的事总是一遍遍提醒着阿米尔他的懦弱自私,直到阿米尔开始意识到,他再也无法面对哈桑,可事实上他是不愿意面对那个自私懦弱的自己。于是,他选择逃避。

他先是向父亲提出解雇哈桑,却引来父亲的勃然大怒。终于,在13岁生日的那天,他将自己的一只手表偷偷藏在哈桑的枕头下,被诬陷的哈桑并没有反驳,而是选择了成全阿米尔少爷的想法,自己则和父亲阿里不顾阿米尔爸爸的反对离开了家。

哈桑是全书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人物。他是阿米尔的好玩伴,他忠诚、正直一心只为阿米尔少爷着想,他更像是阿米尔的一面镜子,只要从哈桑身上能看到真诚善良,勇敢正义,阿米尔仿佛可以就看到自己身上的自私与阴暗。

哈桑的真诚和善良也深深灼伤了阿米尔,得逞之后的阿米尔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开心,而是在愧疚与痛苦里挣扎。他也许不知道,正是哈桑的真诚与善良在他满是愧疚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救赎的种子。

多年后当再次面对内心深处的阴影时,阿米尔选择了用真诚与爱的阳光一扫阴霾,驱逐恐惧。真诚与爱,才是化解自私的良药。

《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风筝背后的人性与自我救赎

二、勇敢面对,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当接到老友拉辛汗的电话时,已经是2001年。想起阔别多年的喀布尔,阿米尔陷入了自己的回忆中,1975年的冬天浮现在脑海中。他深深明白,能够成为今天的自己,都是因为过去他自己的每一个选择。

此时的阿米尔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不想也不愿打破自己生活的这份幸福和平静,但是他的内心深处始终都无法宁静。

“我的离开很久远了,久得足以遗忘,也足以被遗忘。”当拉辛汗告诉阿米尔,哈桑其实是阿米尔爸爸的私生子时,尽管阿米尔已经离开那些人和故事已经足够久。当他再一次回想起爸爸对他和哈桑的疼爱,以及那天哈桑和阿里离开家时爸爸绝望无力的表情,一切都可以被解释得通了。

爸爸一直都教育他,盗窃是一切原罪的宗源。他却是哈桑的一生中最为可恶的盗贼,他偷走了原本属于哈桑的一切,父亲的疼爱,优渥的生活条件,甚至是每年的生日礼物,还有作为兄弟应该感受到的温暖。

直面自己的懦弱,虽然还是感到恐惧,但阿米尔明白,命运总是公平的,同样的选择还是会再次摆到他的面前。“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1975年的那个冬天,因为懦弱没有救出哈桑,面对哈桑的儿子,他还会无动于衷吗?不过这次他选择勇敢面对,踏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于是阿米尔决定出发前往仍处于战火中的喀布尔,营救并收养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陪伴索拉博从内心因受到伤害而留下的阴影中走出来。故事停在这一幕,阿米尔为索拉博追风筝时,阿米尔对索拉博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再次听到了这句话,这曾经是哈桑对阿米尔的表达的爱,现在,阿米尔把这份爱传递给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这是爱的轮回。

我们可以相信,追回的,不仅仅是一只风筝,还有那许许多多承载、浸透在风筝里的、说出或未说出的过往,以及完成和未完成的心愿。

对索拉博的营救也是阿米尔对自我的一次救赎,走过了这条“路”,阿米尔有底气承认自己是个好人,他从未觉得内心如此平静。“我梦到花儿再次在喀布尔街头盛开;音乐再次在茶屋响起;风筝再次在天空飞翔。”

《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风筝背后的人性与自我救赎

三、人生苦短,致每个不留遗憾的人生

阿米尔最终敢于直面自己内心的懦弱,接纳自己,并修正了错误,真正做到了问心无愧,没有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1975冬天,那只蓝色风筝背后关于人性和自我救赎由此画上了完美的句点。在这一生中,留有遗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那些可以被修正、被原谅的救赎是幸运的。

就像书中写到“我们是否知道我们心中的风筝到底在什么地方,人生错过就不会再得到,也许我们会忏悔,会救赎,但这些似乎都已经晚了,每当天空放飞起风筝的那一刻,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既然害怕错过和遗憾,就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生活。我记得李银河曾说起她的人生“采蜜哲学”:“人间如花丛,我只是从中采撷一点点精华,对其他的一切不去理睬。一生只有短暂的几十年,要好好享用自己的生命。自由奔放,随心所欲。”

人生苦短,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或许每个人都有一只属于自己的风筝,只要看准目标,就勇敢去追,不必害怕,不必怀疑。

《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风筝背后的人性与自我救赎

这部围绕阿富汗展开的小说,以另一种方式让人们了解了阿富汗的历史、文化的现状,故事中的人物饱满鲜活,情节曲折生动,合上书的一刹那,仿佛可以看到生活在那片遥远陌生的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故事里蕴含着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撼动着读者的心灵。

2007年由马克·福斯特执导,《追风筝的人》被拍成同名电影,并获得第80届奥斯卡最佳配乐提名,深受观众喜爱,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自己的“风筝”,请你相信,不论那只“风筝”是什么,只要你

勇敢坚定,足够真诚,它会以爱之名飞翔于蓝天。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