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雲霧:北宋末南宋初軍隊戰力低迷原因淺析

兩宋之交,來自塞外的女真戰士,藉著12世紀全球變冷的氣候,大舉南下,一舉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京,將北宋皇室幾乎一鍋端,這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這一宋朝歷史上的奇恥大辱背後所隱隱顯現的,是北宋末年官軍糜爛到極點的戰鬥力。那麼我們就要問一句,為什麼會這樣?

我在查閱史料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記載,南宋初年,宰相呂頤浩曾抱怨說:“外域之兵,自來以全裝衣甲禦敵,中國甲士自來止前後弇衣,副膊,有皮笠子,而無兜鍪,故怯戰。”

弇衣:即甲冑上遮蔽前胸後背的部分。

副膊:即甲冑上遮蔽手臂的部分。

皮笠子:即以氈皮製作的帽子,無任何防護功能。

兜鍪:即頭盔。

撥開雲霧:北宋末南宋初軍隊戰力低迷原因淺析

左為弇衣,右為副膊,北宋末年宋軍的甲冑就這兩樣,非常簡陋。

撥開雲霧:北宋末南宋初軍隊戰力低迷原因淺析

以女真戰士為代表的北方民族,喜歡全裝甲冑作戰,圖為金軍著名的重甲騎兵。

這透露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北宋末年,宋軍的武器裝備已經極為不堪用。北方民族已經實現全裝甲(鎧甲全身披掛)作戰,而宋軍卻帶著皮笠子,穿著只有前後弇衣,副膊的簡陋甲冑作戰。雖然北宋末年官軍戰鬥力的糜爛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但武器裝備上的不堪無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幾千年來,漢族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這給了不少人一個錯覺,那就是漢族在歷史長河中無論哪個領域都是領先周邊其他民族的。然而這真的是一個錯覺。接下來,我們就以甲冑作為切入點,探一探兩宋之交時候宋軍的戰力狀況。

自唐朝起,周邊民族在甲冑製作技術上就進入一個非常快的發展階段,唐代吐蕃就能製作非常精良的鎖子甲,“其制甚精”

撥開雲霧:北宋末南宋初軍隊戰力低迷原因淺析

吐蕃武士的鎧甲

到了宋代,包括西夏,青唐在內的西北民族都擁有了非常高超的甲冑製作技術。如《青唐錄》中記載:“青唐之南有瀘戎,漢呼為蘆甘子,其人物與青唐相關,所造鎧甲刀劍尤良。”特別是當時青唐羌掌握的冷鍛鎧甲技術,引起了宋人的注意。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道:“青堂羌善鍛甲,鐵色青黑,瑩徹可鑑毛髮,以麝皮為絤旅之,柔薄而韌。鎮戎軍有一鐵甲,櫝藏之,相傳以為寶器。韓魏公帥涇原,曾取試之,去之五十步,強弩射之不能入。嘗有一矢貫札,乃是中其鑽空,為鑽空所刮,鐵皆反捲,其堅如此。凡鍛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鍛之,比原厚三分減二,乃成。其末留箸頭許不鍛,隱然如瘊子,欲以驗末鍛時厚薄,如浚河留土筍也,謂之瘊子甲。今人多於甲札之背隱起,偽為瘊子,雖置瘊子,但原非精鋼;或以火鍛為之,皆無補於用,徒為外飾而已。”

沈括對青唐以冷鍛法制作的鎧甲讚不絕口,無疑從側面說明了當時中原的鎧甲製作技術已經開始落後周邊民族。北宋名臣田況便無奈得說道:

“工作器用,中國之所長,非外藩可及,今賊甲皆冷鍛而成,堅滑光熒,非勁弩可入。自京賚去去衣甲皆軟,不足當矢石。以朝廷之事力,中國之技巧,乃不如一小羌乎?”

然而北宋的甲冑製作技術是不是一直就這麼糟糕呢,那顯然也不是的。田況便說道:“聞太祖朝舊甲絕為精好,但歲久斷綻,乞且穿貫三五萬聯,均給四路,亦足以禦敵也。”說明至少在北宋初,中原的甲冑製作技術仍然是十分高超的。到了北宋末,不過150年的時間,甲冑製作技術便已嚴重落後,我認為一方面是北方少數民族人力資源匱乏,兵源珍貴,因此極為注重士兵的防護工作,故而在甲冑製作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則是宋遼澶淵之盟後百年無戰事的大背景下,宋朝主動廢弛了自己的軍備。

百年軍費廢弛的結果,就是宋軍在金軍面前的不堪一擊。南宋宰相呂頤浩總結說:“臣嘗觀金人之軍,兵器便利,衣甲堅密,所以多勝;中國之軍,兵器不便利,衣甲不堅密,所以多敗。”當然宋軍的潰敗是多種原因的,從高層政治決策到地方軍事決策,簡直就是在秀人類智商下限,但正如呂頤浩所說,武器裝備上的差距也是宋軍無法在金軍面前撐下一個回合的重要原因。

南宋初,宋軍在對金軍的作戰中持續落入下風,“金兵益來,橫等皆無甲,是以敗。”(這裡必須吐個槽,一群裸奔的農民去PK一群全甲的獵人,這要能贏就見鬼了。)但是比起昏庸的欽徽二帝所領導的低效無能的北宋朝廷來,南宋朝廷顯得更有洞察力和執行力。一連串的軍事失利很快將南宋朝廷打醒,“近歲軍中方知帶甲之利。”開始意識到周全的防護在戰場上的重要性後,南宋朝廷立即行動起來,張俊首先在其統領的步軍內造全重達四十五斤到五十斤的全裝重甲,然後推廣到全國各軍。


撥開雲霧:北宋末南宋初軍隊戰力低迷原因淺析

南宋的全裝甲武士,鐵甲頭盔代替了皮笠子,增加了對肩膀和大腿小腿的保護。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十:“今張俊軍三萬,有全裝甲萬副,刀槍弓箭皆備;韓世忠軍四萬;岳飛軍二萬三千;王躞軍一萬三千,雖不如俊之軍,亦皆精銳。”成果非常可觀,僅是張俊軍中便有全裝甲萬副,佔全軍人數比例的三分之一,韓世忠和岳飛的軍隊此時裝備要比張俊差一下,但應該也有數千副,注意,這指的是全裝甲。由於全裝甲成本非常高,“凡全裝甲一副費錢三萬八千二百”,如此高昂的成本下,不可能數十萬南宋軍隊全部裝備全裝甲,必然有大部分部隊只能裝備相應簡化的甲冑,但無論從哪個層面上說,此時南宋軍隊的裝備,已經比北宋末年提升了太多了。軍隊甲冑水平的提升,直接帶來的結果就是南宋軍隊開始扭轉戰場上的不利局面。以上的數據是南宋第一次北伐之前的,等到岳飛第三次北伐的時候,甲冑的裝備情況更好了。“宣撫(指岳飛)自來,有兵二萬人,七分披帶,持十日糧,今糧盡而歸。”按照宋朝戰兵輔兵7:3的比例來說,至少在這一次戰鬥中,岳飛的戰兵幾乎人人有甲,這也就是他後來敢和女真人野地浪戰的資本之一。

撥開雲霧:北宋末南宋初軍隊戰力低迷原因淺析

岳家軍為南宋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也是南宋唯一能在野戰中擊敗女真戰士的部隊。

在冷兵器戰爭時代,甲冑在戰場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這也是為什麼歷朝歷代往往允許民間私藏刀劍,但卻絕對不得私藏甲冑的原因。周亞夫不過弄了幾幅鎧甲打算放自己的陵墓裡陪葬,就被以謀逆定罪。清代順治年間,清廷鑑於黃河流域匪患不絕,特下令允許民間持有長矛、刀劍和火銃,但唯獨禁止藏有鎧甲和火炮。清廷將鎧甲和火炮的重要性並列起來,可見鎧甲在戰場上的重要性。

我們再把眼光放到整個中國歷史上,更是會發現,中國古代著名的精兵,都是披甲率極高的部隊。

強盛的西漢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江蘇省連雲港市所轄東海縣尹灣村發現的漢墓中出土的《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 ,是漢成帝永始四年(公元前 13 年)渤海郡武庫的記錄。其中登記有“皮甲十四萬兩千七百零一套。鐵甲六萬三千三百二十四套。頭盔九萬八千兩百六十二頂。”這僅僅是一個地方武庫,可知漢軍披甲率之高。

東漢末年呂布麾下的陷陣營,史載:“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

唐代吐蕃軍,“人馬俱批鎖子甲”“其制甚精,周體皆遍,唯開兩竅",“非勁利刃之所能傷”。吐蕃由是與唐爭雄達一個多世紀。

《太白陰經》中記載,唐一軍一萬二千五百人中,甲冑七千五百領

,披甲率高達六成,這在古代軍隊中是非常高的了,成就了唐前期的赫赫武功。

凡精兵必擅野戰,凡擅野戰,必先有甲冑,這是冷兵器戰爭時代鐵打的定律。

我們看到了兩宋之交,中原鎧甲製作技術開始落後和宋廷對武備的輕視狀況,就不難理解後來所發生的一系列災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