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賣油翁》最後一句會被教科書刪除?專家:學生看了會被誤導

眾所周知,在我國九年義務教育中,往往少不了背誦和理解古代的漢語詩詞,古人一般會通過詩詞歌賦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並且通過暗喻來告訴世人一些道理,例如今天咱們要講到的《賣油翁》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為何《賣油翁》最後一句會被教科書刪除?專家:學生看了會被誤導

中學時代相信大家都讀過《賣油翁》,歐陽修通過寥寥數筆便將陳堯諮和賣油翁的形象躍然於紙上,故事開頭講述了陳堯諮箭術高超,每次射箭都是十拿九穩,因此所有看到他射箭的人都是對他讚不絕口,陳堯諮心裡聽了也很得意。

直到後來有一個賣油的老翁看到陳堯諮的準頭後,就淺笑了一聲沒有說話,這一幕讓陳堯諮心裡極不舒服,所以他便質問這個老者,老人家沒有說話,直接在油壺口子上放置了一枚錢幣,這古代的錢幣都是外圓內方,口子極小,而老翁卻能在高處將油穿過銅錢的孔,倒進油壺之中,大家都驚歎他精妙的技藝,老人笑道:"不過是熟能生巧罷了!"

這個故事要告訴世人的是熟能生巧的道理,不過大家所不瞭解的是,這篇文章並非是原版,它是經過一些刪減的,被刪減的正是文章中的最後一句: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

為何《賣油翁》最後一句會被教科書刪除?專家:學生看了會被誤導

這句話是啥意思呢?它又為何會被刪減掉呢?其實這句話裡面一共包含了兩個不同的典故,這兩個典故分別是庖丁解牛和輪扁斫輪,庖丁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廚師,相當擅長解剖牛,當時庖丁為文惠王解剖牛,文惠王直接被他精湛的技藝所折服。

庖丁解釋自己剛解牛時,看到的只是一頭牛,但三年後卻能看到牛體內的筋骨,這個典故其實就是告訴世人要反覆實踐才能找到規律,方能得心應手,說白了堅持到底才能成功。

而到了輪扁斫輪這,講述的就是另外一個道理了,輪扁很擅長做車輪的手藝,他因為精湛的技藝被齊桓公叫了去,他也告訴齊桓公自己是通過一步步實踐才有了現在的技藝,但齊桓公只知道讀書,他便說了一句: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為何《賣油翁》最後一句會被教科書刪除?專家:學生看了會被誤導

啥意思呢?意思是聖人已經死了,你讀的書不過是聖人留下的一些糟粕而已,其實輪扁是想告誡齊桓公要親自身體力行去實踐才能有所成就,不要光一味的死讀書,被前人留下的思想所禁錮住。

這個故事淺顯易懂,可也非常容易令人誤解為讀書無用,既然古人留下的都是糟粕,何不捨棄呢?反正也無用,想到這編寫教材的人思索再三後,還是將《賣油翁》最後一句刪除了,畢竟是七年級的教材,這時學生的認知能力還處於啟蒙階段,為了不產生誤導作用,還是刪除的好。

為何《賣油翁》最後一句會被教科書刪除?專家:學生看了會被誤導

其實哪怕是步入社會了,許多人也會產生讀書無用的想法,比如說一位父親好不容易供自己兒子讀上了大學,他認為這大學四年時間完全可以掙個幾十萬,沒有必要去讀書,筆者認為,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大學生涯即便你沒有學到很紮實的專業知識,但文化素養卻是伴隨著一生,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