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掙出’個好日子!”

長城新媒體記者 郭甜肖 馮碩

春風潤物物勃發。保定市易縣百泉生態園採摘大棚內,一壟壟黃瓜、草莓、豆角苗長勢喜人。

“给自己‘挣出’个好日子!”

百泉生態園採摘大棚。長城新媒體記者 馮碩 攝

3月31日,記者見到邢貴英時,她正“泡”在黃瓜採摘棚裡,侍弄她的“股份田”,是這些“股份田”給了她脫貧致富的信心。

“當了大半輩子農民,還沒這麼舒坦過!”邢貴英給記者算起了去年收入賬,還是樂呵呵的:“蔬果大棚讓我每天都有活幹,一年務工下來能賺原來兩三年才能掙的錢,加上土地租金和分紅,一年收入不少呢!”

“给自己‘挣出’个好日子!”

63歲的邢貴英正黃瓜棚裡收黃瓜。長城新媒體記者 馮碩 攝

63歲的邢貴英是易縣南百泉村人,以前的日子過得苦,老伴跟疾病抗爭了十幾年,早已把家底磨薄了;她也曾外出打工,但“辛苦一年沒落下啥錢”,只好回到村裡繼續務農。

“這幾年歲數大了,地也種不動了,可咋整?”邢貴英的講述透著苦澀。

“百泉”來了,帶來了幹活兒機會:園區管理、食宿接待、衛生保潔、大棚種植……就業崗位應“需”而生。

百泉生態農業園是一家以發展農業生產、休閒觀光農業、文化旅遊開發為重點的全國四星級休閒農業園區、市級精品特色現代農業園,也是易縣重點扶貧產業園區。

“给自己‘挣出’个好日子!”

百泉生態園全貌。長城新媒體記者 馮碩 攝

“给自己‘挣出’个好日子!”

百泉生態園全貌。長城新媒體記者 馮碩 攝

園區依託“土地流轉拿租金、園區打工掙薪金、資金入股享分紅”的脫貧致富模式,將農民變身為農業產業工人“鏈”入產業,集中流轉南百泉村附近3000餘畝土地,321戶貧困戶以資金入股,每戶年均租金收入1000多元,貧困戶的收入也由最初人均3000多元提升到6000多元。

3月30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到保定市易縣調研檢查時,對該園區以文化旅遊結合休閒農業的定位,通過結合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入園務工等多種方式,帶動周邊321戶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表示肯定。

對於“土地生金”,邢貴英心裡的賬也算得明白:2畝地租給“百泉生態園”進園區打工,每月掙2000元,扶貧資金入股,一年再分紅1000多元。

“和以前一樣種地,收入可是增加了不少呢!”正在掰瓜蔓的邢貴英直起身來,樂呵呵地和記者聊著天。

“给自己‘挣出’个好日子!”

百泉生態園內條幅。長城新媒體記者 馮碩 攝

“現在常年在園區務工的有100多人,其中30%是貧困人口,而且有很多都是年齡在60歲以上。”百泉生態農業園負責人董浩說,等園內的生態餐廳以及新規劃的孔雀放飛項目開始營業了,還需要大量人工,那時將有更多的農民變身為農業產業工人“上班掙錢”。

易縣2011年被列入國家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2018年9月退出貧困縣序列,目前全縣還有剩餘貧困人口796人。

近年來,易縣突出抓好園區建設,不斷壯大扶貧產業,提升產業發展質量,鞏固“片區+扶貧”“園區+扶貧”“龍頭企業+扶貧”等七種模式,實現“旅遊產業全域化、林果產業園區化、養殖產業工廠化、手工產業鄉村化、加工產業品牌化、花卉產業系列化”,持續增加群眾收入。目前,全縣有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16家,輻射帶動貧困村85個,2019年總體經濟效益達2億多元。

“给自己‘挣出’个好日子!”

百泉生態園內辣木嫩芽。長城新媒體記者 馮碩 攝

“您能‘吃’低保,也享受其他脫貧政策,在家享享清福多好呀!”記者打趣。

“那可不成!”邢貴英回答得乾脆,“我身體也沒毛病,為啥不給自己‘掙’個好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