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双城笔记(五)

今天是武汉封城第七十三日,清明。

武汉市的主要商场、商业街已经开门营业,尽管人不多,但这个城市毕竟开始有了生机。

在各大园区的工业企业已全面复工,但是听在那里工作的朋友们说,因为欧美订单大量取消,或者因为海外配件运不过来,生产量上不去,有些企业不得不停工安排工人休假。

孤岛——双城笔记(五)

我专程去了一趟办公室。整个办公社区还没有正式开放,三三两两来的人也都是跟我一样来取东西、然后回家办公的。整栋楼已经封闭了两个多月,桌上落满了灰,书架上的绿植多已枯萎,走廊里两盆高大的观赏植物倒还活着,只是多了不少黄叶。我赶忙去取了个水壶,把所有的植物都浇了一遍,但愿渡尽劫波后它们还能抽出新枝。

正收拾东西的时候,园区老总走过来远远打招呼:“家里人都还好吧?”。

“还好,万幸。”这是劫难过后武汉人最常见的问候了。

再谈起园区今年光景,大家都唏嘘不已。无论是园区里的小微企业,还是园区自身,今年能不能熬过去都是一个问号。

走出去的湖北人也很郁闷。有些地方用42开头的身份证连机票和火车票都不能买,自驾车的到了某些地区省界又被拦回来。前两天在黄梅和九江交界的长江大桥上,两省警察还发生了冲突,各有各的委屈,最后惊动了公安部的领导来处理。如何保证湖北打工者返工返岗、生活有着落,应该是这几个月最关心的事情了。

回想起刚刚封城的时候,流落在外的湖北人也是饱受歧视:租期未到被房东驱赶,酒店不让住,车辆不让入,鄂字车牌的货车在高速上一困二十多天下不来,司机天天睡驾驶室吃方便面……无数“人在囧途”的故事,人们说“一个徐峥都不够用”。

孤岛——双城笔记(五)

除夕夜里,许多漂泊在外的武汉人连顿热饭都吃不上,连个栖身之所都找不到。一个在云南开酒店的武汉老板好心接收了两家拖儿带女、无处可去的武汉老乡,结果一传十、十传百,滞留在当地的百余号武汉人纷纷投奔这位好人而来。没两天,当地人竟然集体投诉这位老板,誓要将他“永远赶出云南”。这也是我知道的真实的故事。

在全中国都在高喊“武汉加油”的背后,并非每个人都愿意伸出援手,并非谁都会发自肺腑地说一声“武汉,等你好了,我要去看你”。

这些视武汉人为“病毒”的人不会想到,自己在外国人眼中也可能是“病毒”。


2


国内疫情开始蔓延时,我就提醒远在英伦的儿子要赶紧买口罩,尽量不去餐馆聚餐。

儿子在药店没有买到口罩,好不容易在网上找到,发现价格已经飞涨。

那段时间,就算手上有口罩,儿子还是跟我说“不想戴”,说有留学生因为戴口罩被打。在西方人眼里,戴口罩的都是有病的人,打人者认为就是这些戴口罩的中国人把“中国病毒”带来了。

孤岛——双城笔记(五)

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中国疫情发生时,有的国家不以为然,依然举办大规模的马拉松和狂欢活动;有的国家隔岸观火,欢呼“制造业将回流”;有的疾控部门指导公众“健康的人不用戴口罩”;有的说“那是你们东方黄种人的病毒”……如今,欧美许多城市正在重演两个月前在武汉发生的一幕幕。浪费了武汉为遏制新冠疫情蔓延而争取到的两个月后,他们也正在为早期的傲慢付出代价。

而最让人心疼的莫过于那些在一线为挽救病人的生命而透支体力又缺乏防护的医护人员了。迄今为止,意大利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已有8000多名确诊感染,63名医生不幸殉职。

孤岛——双城笔记(五)

昨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新冠肺炎疫情是自联合国成立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考验”。疫情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我们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恢复正常,早已不取决于一国的防御策略,而是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那个板”——最脆弱的国家和民众。只有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国家的疫情都平息了,我们的经济才可能复苏。

说这些是有感而发。近日打开手机,各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信息扑面而来,很多自媒体为博眼球不惜夸大和造假,还有一些网友对反华国家蹭蹭蹭上涨的确诊人数表现兴奋,更有无脑者打出“热烈祝贺*国疫情”之类的横幅……还是白岩松说得精辟,现在“防新冠疫情的同时,也要防蠢货”。

人类已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3


这些天,武汉正在以最高规格为上百支援汉医疗队送行,全武汉的市民在窗口、在阳台、在路边、在网络上向英雄们致敬,向这些“为武汉拼过命的人”致谢。我的一位同学拍摄了好多市民送别援汉医护人员的视频给我,每一条视频都令人热泪盈眶。


孤岛——双城笔记(五)

武汉能扛过这场灭顶之灾,当然不仅仅要感谢这四万多逆行的白衣战士,还要感谢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和援助者,武汉几乎每个社区、每个家庭都收到了爱心菜、爱心肉或是爱心鱼;武汉还要感谢数不清的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在最困难的日子里,是他们不辞辛劳地从世界各地邮寄或者人肉背回募集到的口罩、防护服、护目镜,帮助武汉的医院扛过了物资极度短缺的黑暗期。

孤岛——双城笔记(五)

如今,又轮到武汉去回馈这份恩情了。

我的一位中学同学Y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中打满全场,并且始终成为传递爱与力量的桥梁。过年前,在深圳工作的她回武汉探望母亲,没想到却赶上了武汉封城,就一直滞留到了现在。

Y的母亲因病需要长期透析,封城期间护工罢工,她就独自承担起了照顾母亲和一周三次陪护母亲去医院透析的重任。在武汉几乎所有医院都要大规模收治发热病人的日子里,她和母亲去看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虽然已有校友寄来口罩,但她也急于寻找护目镜等物资来加强防护。

在寻求护目镜的过程中,她无意间对接成功了武汉某医院一线科室与广东某留学归国人员联谊会的爱心防护物资捐赠。从这时起,她就在照顾母亲的同时,全力投入了为武汉医护人员募集医用防护物资的战斗中。短短一个月,她先后牵头发起了我们高中在华南、华北和海外等地校友会为武汉捐赠防护物资的行动,采购了大量护目镜、医用手套等物资对接捐赠给武汉及省内9家医院、6家社区服务中心;后来在武汉各小区封锁的日子里,她又陆续协助不同的捐赠单位完成向八家医院捐赠隔离衣、口罩、自热饭盒和一次性纸内裤等物资,为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的退休教师们捐赠生活物资等。从事物流行业的她,很快对于疫情期间医用捐赠物资的购货渠道、物流资源和各环节对接流程了如指掌。

孤岛——双城笔记(五)


孤岛——双城笔记(五)

欧美疫情爆发后,我们又开始担心在外读书的孩子和那些曾经支持我们的朋友。一问才知道,那些曾经整件整件往国内捐赠物资的同学们,竟然大多数连一个口罩也没有给自己留下!开始他们还觉得“大家都不戴口罩,我们也不好意思戴,没有也没关系”,后来形势越来越严峻,想买都买不到,很多在私营企业工作的还必须坚持上班。我们还有两位同学是在疫情最严重的纽约市中心的新冠收治定点医院上班。他们和家人的安危也时刻牵动着我们的心。

Y同学曾经帮助过的武汉的医生们主动捐出了自己富余的隔离防护服,委托她送给纽约的同胞医生,加上Y和华南校友们一起筹措的N95口罩、护目镜、外科口罩等物资,已经通过特快物流通道运抵纽约的医生同学手中。

在我身边,像Y这样努力架起“生命之桥”的爱心人士还有不少,好多人这几个月就没有休息过一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真的是这份跨越国界、跨越政见的关爱和情谊的最好写照。

4


Y的儿子比我的儿子大一岁,在美国留学。

我问她:你儿子回来吗?会不会很担心?

Y说:我是担心。但儿子暂时不考虑回来,他说“我不想让别人觉得我们遇到事儿就仓皇逃窜。”

我听了忍不住大笑,看来孩子们都在快速地成熟起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段特殊的经历相信一定会成为孩子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呢。

Y给我发来几张她儿子做的美食照片,看得人垂涎欲滴。

“孩子们都被逼出来了,必须一切靠自己。以前啥都不会,现在啥都会做了”Y说,“还有个留学生说,现在把她放在任何地方,她都能生存下去”。

Y坦率地对我说“我希望自己成为儿子的表率,让他看到妈妈是怎样帮助别人的。妈妈给医生捐口罩,也就是保护你,我的儿子”。是的,我的海外华人同学们这段时间都在想方设法地给社区医院捐口罩、捐设备,大家都清楚,只有当地医院不崩溃,我们的同胞、还有留学生们的生命才会有保障。

在我加入的英国留守学生家长群里,有家长主动说“我的孩子已经回国了,我寄的口罩和药刚到了公寓前台,有需要的留守同学可以自己去取”。

因为大多数家长都给孩子寄了口罩,加上外交部发给留学生的防疫包里也有口罩和药品,于是我们一些家长就商量着把多的口罩捐出一部分。考虑到这些口罩大多不是医用标准,不适宜捐给医院,我们建议孩子们分别赠送给超市员工、警察、快递员、公寓服务人员和社区的老人。我们希望孩子们能懂得:居家隔离保护好自己,也就是保护别人、保护好这个城市;而帮助和保护他人,同样也是帮助和保护我们自己!

孤岛——双城笔记(五)

在这疫情肆虐的三个月里,我深深体会到: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同样,也没有一个地区和国家会是一座孤岛。

武汉如果没有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各地医疗队的驰援,疫情也许会像亚姆村一样,薪不尽,火不灭;

中国如果没有武汉挺身而出将病毒封闭在城里,也许会像今天的欧洲和美国,疫情绵延不绝;

那些曾经隔岸观火、曾经抱着吃瓜心态的西方国家,如今无一不深陷泥淖;

武契奇曾痛诉“欧洲的团结是不存在的”,如今欧洲老大德国终于伸出手来救助邻居家的重症患者,因为他们也知道只要还有一个国家沦陷,欧洲就不会有宁日;

同样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要还有一块大陆没有安宁,中国人也难独善其身……

马云说“今天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着了火的森林里”,新冠疫情,也许是我们这代人所能看到和面对的最大考验和危机。不抛弃,不放弃,不退缩,不指责,携手合作,或许才是唯一出路。

今天搜索到英国十七世纪诗人约翰·多恩的这篇《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我被震撼到了——原来“丧钟为谁而鸣”竟来自这里!愿我们都深深地懂得:我也“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不要以为丧钟只在彼岸响起,丧钟也在此岸为你而鸣。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刷,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一座庄园,
  无论是你的还是你朋友的。
  无论谁死了,
  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文末推荐一个不错的视频,三观很正,也很用心


孤岛——双城笔记(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