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謬誤一直被很多管理者當做“原理”津津樂道

短板效應又稱木桶原理。說的是由多塊木板構成的水桶,盛水量多少,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板,而是最短的板。這個道理三歲小孩也明白,但由此衍生的推斷,就讓人值得懷疑了——即構成組織(或團隊)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或團隊)的水平,這由許多塊木板組成的“水桶”可象徵一個企業、一個部門、一個班組。

這個荒謬可笑的推斷,被許多傻瓜奉之為“原理”而津津樂道。

木板是死的,人是活的;水桶板塊排列是固定的,單位的人事經常變動;木桶上每塊板的作用相同,而單位有些“短板”是閒置的,或者處在無關緊要的位置上;木桶上的長板可以眼睜睜看著水流走而“見死不救”,單位的人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協作……

一個報刊的水準,很大程度取決於總編,而不是底下一名普通編輯,如當年陳獨秀之於《新青年》;決定一個企業高下成敗的是老闆,而不是最差的員工……

生活中不乏一塊臭肉帶壞一鍋湯的例子,但也有很多“一俊遮百醜”的現象。

另外,既然木桶的板子長短不齊,為什麼非得裝水?裝饅頭或其他固體東西,有幾塊短板也就無所謂了。

現實生活中,當我們遇到容器漏水,最直接的反應是將漏水部位儘量朝上。“木桶原理”的正確結論應該是:當木桶出現短板,管理者就會將木桶朝長板方向傾斜,儘量維持較高水位。這時,木桶上的長板承重會加大,出現“能者多勞”現象。作為管理者,對這種“傾斜”現象不能熟視無睹,要麼給長板加薪,要麼儘快提高或換掉短板,使木桶維持平衡。否則時間長了,長板也會故意變成短板,或者乾脆抽身不幹了。

一些看似聰明人之所以犯昏說胡話,是因為他們經常把活人當成木偶,光想怎麼擺弄,而沒有考慮到人的主觀能動性。


有個謬誤一直被很多管理者當做“原理”津津樂道

大腦僵化看木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