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京劇要不要演人物

京劇不演人物論,從十年多前的中國京劇論壇上的三十幾條短信開始,至今依然在時不時地提出著,挺佩服李玉聲的執著,究竟京劇演員要不要演人物呢?

究竟京劇要不要演人物

楊小樓《駱馬湖》

京劇是用歌舞講故事,既然是故事,就得必備最基礎的三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一出好戲,除去劇本好以外,能讓人看明白的同時,還能記憶深刻的,就得是劇中人物塑造的好。人們常說,戲曲是看角的藝術,但是一個演員能成角,也得是基本功紮實,戲演的好,才能得到觀眾認可吧,這個能得到觀眾認可,其中主要還是演的人物,試想,如果譚鑫培光在臺上賣弄技巧了,還能有鮮活人物形象嗎?楊小樓也是光耍技巧了,能成為一代宗師嗎?就是李洪春,紅生戲是一絕,如果他在臺上光賣份兒了,觀眾會認可嗎?

究竟京劇要不要演人物

李洪春 飾 關羽

京劇塑造人物和話劇影視所講的塑造人物是兩個概念。話劇塑造的人物是寫實的,戲曲塑造的人物還有程式化在裡面。中國的戲曲表演是有其特殊性的,他有一套藝人們經過長期舞臺實踐,逐漸形成的完整且規範化的程式。京劇尤其注重這些程式,所以京劇塑造的人物,既是生活的,又高於生活,或虛擬或誇張。最明顯的京劇有出《三岔口》,在明亮的舞臺上,兩位演員表現摸黑打鬥的場面,這不單純是賣弄技巧,一套從生活提煉出的程式化動作,通過虛擬誇張的表演,把兩個人格鬥時的複雜心理表現出來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這個戲只去講究賣弄技巧,而不顧及人物,就是怎麼翻打滾爬,甚至再加上絕技,那效果會如何?

究竟京劇要不要演人物

張春華張云溪《三岔口》

有人提到戲劇的三大體系中的斯坦尼和布萊希特體系誤導了中國戲曲,我倒是覺得不是這兩大體系誤導了,而是一些演員沒有理解到三大體系的精髓,首先說這三大體系在主張塑造人物方面是相通的,但是怎麼塑造人物,則是各體系的範疇了。有些人就是被體系中的塑造人物所困惑了,認為是都是一樣的方式方法了,而真正有造詣的演員,比如梅蘭芳等人,並沒有被斯坦尼和布萊希特體系所侷限,而是借鑑融化在戲曲程式之中。

究竟京劇要不要演人物

於是之藍天野 話劇《茶館》

所謂的世界戲劇三大體系是否得到國際公認,暫且不論,就世界三大體系核心來說,都是表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萊希特體系都是戲劇表演,唯獨梅蘭芳體系是獨特的戲曲表演。從塑造人物的主張上是相通的,只是戲曲多了一個程式,戲曲表演是不能脫離這個程式。戲曲不同於戲劇表演還有一個主要特點就是虛擬性。同是塑造人物,斯坦尼體系要求演員要真實,是舞臺上活生生的人物,布萊希特主張演員是他自己又是劇中人物,利用演技來表現人物。而戲曲所塑造的人物則是生活的提煉,又融合在程式之中,如果單純注重斯坦尼和布萊希特的表演理論,而忽略了戲曲本身的特點,甚至過分強調不演人物,那就不是戲曲,而是戲劇了。

其實在我國的話劇和影視表演中,演技派演員們也是很善於從戲曲中汲取營養的,把戲曲的表演,巧妙地融合在自己的表演裡,比如金山在電影《風暴》中的大段獨白,完全是從麒派的表演中來,趙丹在電影《林則徐》中也有很多從戲曲中吸收來的表演,話劇就更別說了,很多都是從戲曲中借鑑過去的,而戲曲的老先生們也善於借鑑,把好的東西化為己用,可謂是互相學習,但如今的戲曲卻沒有了自信,不知道怎麼從姊妹藝術中汲取營養了,盲目地向話劇學習,使戲曲走上了話劇加唱的不歸路,這主要還是戲曲人才的匱乏造成的。

究竟京劇要不要演人物

趙丹《林則徐》

戲曲是特殊的行業,所以從事戲曲的人都具備專業知識技能,現在戲曲已經是青黃不接了,專業的戲曲人才很少,所以現在從編劇到導演,基本都是非戲曲專業的,所以從劇本來說就不見得是適合本劇種的,導演更是不懂戲的,用話劇電影導演來導戲曲,那肯定是會出問題的,這雖然是現在普遍現象,但也不能成為不演人物的理由,現在演的人物不是戲曲人物了,而是按照話劇影視人物來塑造了,而忽略了京劇的程式化問題。

對於戲曲編導演,厲慧良寄語三條:會演戲,會看戲,知道戲

同時,吳小如也提到了戲曲舞臺上的表演及創作的問題,他的言辭比較嚴厲,但說的卻是時事,你會演戲嗎?不會演別來導演戲曲!

對於戲曲表演,厲慧良先生曾強調:藝和術是要有機結合的,如果說藝是基本,是主體,那麼術就是變化,用藝和術來表現人物都要恰當,我總結了兩句話,就是藝多了就傻了,技多了就假了。光賣弄技巧了,讓觀眾就看假了。還有些老演員藝術造詣很高,處處見楞見角的,好不好,真好,但觀眾看著總覺得不過癮,這就是沒有提煉,顯得傻了,所以說藝術是矛盾的兩個方面,要有機的統一起來為人物服務,藝也好術也好,就是程式的活用,不適合這個人物的,我們就不要用,有適合的才可以搬過來使用。在此我們可以欣賞下厲慧良先生談《挑滑車》中高寵的藝術形象的塑造,為了更生動,我將錄音做了相應的配錄像。

厲慧良談《挑滑車》中高寵的表演片段

其實,不講人物就兩種演員,一種是技藝高超,到臺上就是人物,一些細節的表演也是順手沾來,能自如地,活靈活現地呈現人物,比如譚鑫培,楊小樓,四大名旦,四大鬚生,周信芳,童芷苓,厲慧良等等許多,這些人演的人物都是立體的,也就出現了很多活:活趙雲,活天霸,活曹操等等,其實這些歷史人物誰也沒見過,但這個活是他們演來讓觀眾覺得可信,而不是單純靠賣弄技巧取悅觀眾得來的。

還有一種就是沒什麼本事,只會一板一眼地死學,老師怎麼教的,我就怎麼來,完全是模仿,力氣也賣了不少,但觀眾看著不過癮,這些人說白了,就是不會理解和創造人物,只以單純的模仿和技巧去取勝,所以能演出來的人物是扁平的,沒有生機。

戲曲舞臺上的人物,還是需要有鮮明特徵的,要塑造出立體的人物,還需要對劇情,對人物的理解和揣摩,戲曲的人物塑造與影視話劇的不一樣,可以借鑑但萬不可照搬,也只有人物豐滿了,戲做細了才會好看。

試想,如果一齣戲,光讓觀眾看技巧了,那將是什麼樣呢?

精彩回顧


(裡面有前六篇的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