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電影叫紀錄片,有一部紀錄片叫《剩女Leftover women》

有一種電影是紀錄片,而有一部紀錄片叫做《剩女Leftover womem》


在中國,有這樣一群人。

他們已經過了社會認為的適婚年齡。 他們中大多數人受過高等教育,有體面的收入和姣好的面容,但仍有大多數人在20大幾或30出頭之前還未婚。

這些人在中國就被稱為"剩女"。


有一種電影叫紀錄片,有一部紀錄片叫《剩女Leftover women》


"你首先不是美女,第二年紀真的很大了。"

"年紀真的很大了?"

"對吧。"

"我覺得我的年齡還好啊。"

"誒?哦?……你覺得你現在狀態很好……外形覺得自己還很年輕……這都是自欺欺人……"

"不結婚判刑是嗎?"

"不結婚可不就得判刑。不結婚,再幸福她也不叫幸福。"

"你覺得你比我幸福?有了孩子就叫幸福?"

"我當然比你幸福!"

"你幸福個×××……我不就沒讓你們幸福嗎!"

以上對話出自2019年最火紀錄片《剩女Leftover women》,簡稱《剩女》,豆瓣評分7.8。

這部紀錄片講了三個中國"剩女"的故事,一個是30多歲的獨立專業的女律師,一個是28歲父母眼中乖乖女播音員,另外一位是30多歲的堅守"女權主義"大學教師。


有一種電影叫紀錄片,有一部紀錄片叫《剩女Leftover women》


該紀錄片的導演來自於以色列,是一位長期關注中國社會議題的女性電影人。

此片資源經美國PBS電視臺流出,即刻在網絡上掀起了熱烈的探討與爭議。


幸福不是活成別人那樣,而是苦樂隨心。


片中第一位女主人公是一名北漂律師,35歲,老家在山東農村,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鳳凰女,家裡兄弟姐妹5個,她排行第五,每次過年回家面對的第一個問題便是七大姑八大姨圍坐一圈對她進行洗腦式"催婚"。


有一種電影叫紀錄片,有一部紀錄片叫《剩女Leftover women》


父親說:"我真搞不懂你是怎麼了?"

"以前以你為驕傲,現在你讓我煩透了心。"

"親戚朋友問起來,我都不知道怎麼說。"

母親說:"你這種人就是少有。"

"我愁得都睡不著。"

姐姐更是威脅+批判:"不結婚的人都該判刑!"

"你不結婚,再幸福那也不叫幸福!"

就連外甥都喊她:"光棍姨!"

面對家人的連環炮轟,一向要強的她,終究還是忍不住哭了起來。


有一種電影叫紀錄片,有一部紀錄片叫《剩女Leftover women》


關於脫單,她不是沒做過努力,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相親活動,購買婚戀網站的一對一相親配對服務,據我所知世紀佳緣的一對一服務一年費用需要好幾萬元。

當紅娘問到她的擇偶標準時,她只提了兩點要求:受過良好的教育,願意做家務。


有一種電影叫紀錄片,有一部紀錄片叫《剩女Leftover women》


有一種電影叫紀錄片,有一部紀錄片叫《剩女Leftover women》


這對於一線城市的精英來說,擇偶條件高嗎?

紅娘的回答讓人大跌眼鏡:相貌平平,年齡太大,不切實際。

渴望愛情和婚姻的她,不甘於此,在公園相親角,她鼓起勇氣"推薦"自己,別人一聽她的職業,瞬間沒了興趣。


有一種電影叫紀錄片,有一部紀錄片叫《剩女Leftover women》


網上一個段子,女孩說:你不擔心我為了結婚而結婚,然後過得可不幸福嗎?女孩的母親說:我寧願你現在結婚然後離婚,都不願意看到你一直不結婚

很現實,也很諷刺!

原來,女孩嫁人,不是你覺得好就可以,是你的親人,朋友覺得你嫁給他一生無憂,給你後半生的幸福,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結婚,都是為了別人。


有一種電影叫紀錄片,有一部紀錄片叫《剩女Leftover women》


《安娜卡列尼娜》寫到: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筆者周圍朋友也有未婚的大齡青年,你如果問她們為什麼不結婚,她們會用統一口吻告訴你:倘若一個人過得很好,為什麼要在生活里加一個人呢,你是有多愛他才會委屈自己配合他的生活習慣去過另外一種人生。

也有因為家人的看法將就結婚,最後都因性格不合,出軌,夫妻生活不協調,選擇結束婚姻。


結婚應該與自己喜歡的人白頭偕老。


第二位是父母用28年培養,溫順聽話,知禮節懂孝順,不願對父母逆向抗衡乖乖女,女孩條件不錯,北京戶口,人民廣播電臺的播音員,最為無奈的就是有一位非常強勢的媽媽。

對女兒的終身大事只有兩個條件,一、必須是北京戶口;二、體制單位。


有一種電影叫紀錄片,有一部紀錄片叫《剩女Leftover women》

要求不是很高,遺憾的是乖乖女始終沒有找到適合的結婚對象,她成為了別人眼中的"剩女"。

屏幕裡,乖乖女和媽媽吵架,聲淚俱下地控訴自己那段被媽媽拆散的戀情:"他不就是個南京人嗎,南京人有什麼不好"。

媽媽無奈低著頭,不願意和女兒過多爭執,怯懦地留下一句"對不起"就離開了。


有一種電影叫紀錄片,有一部紀錄片叫《剩女Leftover women》


這位乖乖女相比剛才的那位律師,確實欠缺一些主見和獨立,因母親的挑剔和霸道而不得不多次放棄自己中意的對象,被動"剩"下。

面對愛情,每個人都有另立門戶的勇氣,奈何輸給了一線生機。

香港情感作家亦舒說:

分手的藉口多多,不過是因為愛得還不夠。

筆者看到很多被父母棒打鴛鴦的情侶,只要違背父母的意願,對付你的殺手鐧便是讓你會失去房子,車子,斷絕一切經濟來源。

事實上,鴛鴦能不能幸福,只有鴛鴦知道,拿棒揮舞的人,永遠是局外人。


有一種電影叫紀錄片,有一部紀錄片叫《剩女Leftover women》


《剩者為王》中,金士傑老師對"剩女"女兒的祝願:"她不應該為父母親結婚,她應該想著跟自己喜歡的人白頭偕老。"

最後一位是30多歲奉行"女權主義"大學教師。

出生於高知家庭,老公是小她幾歲來城市上班的農村人,婚後育有一個女兒,三個主人公,她是唯一一位對婚姻"妥協"的女性,放下身段,放下驕傲,認清現實,婚姻不是愛情的結合,而是條件的加減乘除。


有一種電影叫紀錄片,有一部紀錄片叫《剩女Leftover women》


有一種電影叫紀錄片,有一部紀錄片叫《剩女Leftover women》


別拿年齡遮擋脆弱和孤單,最好的年齡才剛剛開始。


年齡對女人來說,一直是個比較敏感的地帶,一旦過了30歲,沒有結婚,沒有孩子,這背後的爭論飛短流長。

影片最後,那位乖乖女始終在相親的路上掙扎徘徊,一線城市"白髮相親角"體現的不僅是部分父母的勢力,也有一絲無奈。


有一種電影叫紀錄片,有一部紀錄片叫《剩女Leftover women》


我不反對相親,相親恰恰可以讓我們遇見愛情,我只是反對,女人努力不只是為了嫁給世俗傳說的如意郎君,優秀,不是為了給娃當個娘就算了

我們從不欠別人一段戀愛,也不欠任何人一個孩子,我們只欠自己一個幸福的模樣。


有一種電影叫紀錄片,有一部紀錄片叫《剩女Leftover women》


最讓筆者欽佩的是片中那位思想,經濟,人格,都很獨立的女律師,為了躲避家族式催婚轉身去了法國進修。

據悉片子拍攝結束後,她邂逅一名外國男友。


有一種電影叫紀錄片,有一部紀錄片叫《剩女Leftover women》


你永遠不知道在別人嘴中的你會有多少版本,也不會知道別人為了維護自己而說過什麼去詆譭你,更無法阻止那些不切實際的閒話。

女人,最大的底氣,是自己有能力與實力。麵包,可以自己買;愛情,也可以自己挑。

即便真的成為一個孤苦無依的老人,那也是有錢的老人。


婚姻不是人生的唯一選項


關於婚姻我相信每個人要的不僅僅是那一紙證書,是相愛後的一種生活,一種從相愛到老足足幾十年的幸福。

很喜歡《傲慢與偏見》中的一個觀點:

婚姻不是人生的必需品,若得不到滿意的愛情,也可以不需要婚姻,因為它不是人生唯一的選項。

從前車馬郵件都很忙,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而如今什麼都很快,從認識到分開,不過是加一個好友和刪一個好友的距離。

直播、短視頻軟件上到處都充斥著年輕可愛的女孩男孩們,還有各式的社交軟件,想要認識一個陌生人,無非就是點開一個私聊窗口,說句"你好"的隨意

孤獨不等同於寂寞,我們不該用粗俗的寂寞,來詮釋高傲的孤獨。

三個女主人公,雖然對愛情有著不同的態度和結局。就是要告訴我們,婚姻不是人生的必需品,它應該是愛情的升級。


文|清風

圖|網絡


以上為作者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請多多留言交流!

創作不易,請多多關注轉發點贊留言支持,你們的支持就是我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