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到了,小心這類食物,“致殘、致死率”可達50%。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牧的詩句。說的是在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的場景。

正逢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快要到了,又值新型冠狀病毒在國內外肆虐,行人在做好身體鍛鍊,提高自身免疫力的同時,在吃東西時可千萬別忘了某類食物,因為:有些黴變食物,只要攝入一點就會對人體造成非常大的傷害。

清明節到,氣溫變暖,降雨驟多,適宜黴菌的生長繁殖。特別是在經過了一個冬天之後,食物如果儲藏不當就更容易產生黴變,比如目前市場上正在售賣的甘蔗。“清明蔗毒過蛇”這一說法由來已久,而且確有其事。清明節前後市場售賣的甘蔗一般是去年秋季收割的,經過一個冬天,有些儲藏不當的甘蔗就會黴變,吃到黴變的甘蔗可能會發生真菌性食物中毒。其中毒原因是節菱孢黴產生的神經毒素3-硝基丙酸,具有耐高溫、易溶於水,日常的加熱和清洗都不能減弱毒性等居多特點,其潛伏期一般為15-30分鐘,最長48小時;小孩、老人及免疫力,抵抗力較弱人群最易中毒,中毒者輕則引起頭暈、頭痛、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視力障礙等,重則會神經損害,表現為陣發性抽搐四肢強直,眼球向上凝視,最後昏迷,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其死亡率和出現後遺症的概率能達到50%,目前並沒有特殊的療法與特效藥物,倖存者恢復後可能會留下語言障礙、運動障礙等後遺症或終身殘疾,且後遺症不可逆。

所以提醒那些愛吃甘蔗的人:購買甘蔗時一定要儘量現場削皮、斬段,觀察是否有黴變的現象,如有發現“蔗口”有絮狀或茸毛狀物,剖面有泛紅黃色、棕褐色甚至青黑色斑點斑塊的現象,就千萬別買。

清明到了,小心這類食物,“致殘、致死率”可達50%。


那麼除了引起甘蔗黴變的3-硝基丙酸外,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食物黴變後所產生的哪種毒素必須得引起注意呢?

1.黃麴黴毒素:黃麴黴毒素在1993年就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為1類致癌物,黃麴黴毒素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是氰化鉀的10倍,它還是我們所知的最強的生物致癌劑,0.5克就是致癌劑量。其毒素特點為耐高溫(280℃),不易溶於水,烹調加工無法破壞毒性;臨床症狀表現為有很強的急性毒性,但不常見,多見慢性毒性;易中毒人群:所有人群;急性會引起黃疸、貧血、急性肝損傷或胃腸紊亂等;慢性能誘發肝細胞變性、壞死,進而轉為肝硬化,最後發展為肝癌。

自然條件下,黃麴黴生長及產生毒素的適宜溫度為25℃~33℃,水分含量為20%~25%。清明後氣溫升高絕對是黃麴黴毒素產生的最好環境。而黃麴黴毒素最喜歡藏在發黴的穀物和油料作物的種子中。特別是這些食物就在你身邊,要注意了:

(1)發黴的稻米、玉米、花生;

(2)變質的米飯;

(3)發苦的核桃、杏仁、瓜子等堅果;

(4)用黴變的玉米、花生和菜籽等自制的食用油;

(5)長期使用未消毒的砧板和筷子;

2.展青黴毒素:展青黴毒素主要存在於黴變的水果中,比如蘋果,橘子,梨等。並可能存在於未達到製作標準的水果汁當中。它是一種神經毒素,且有致畸性和致癌性。其毒素特點為耐熱,可溶於水和乙醇,高溫和清洗無法破壞毒性;其臨床症狀表現為引起急性及亞急性中毒;易中毒人群:所有人群;輕症引起痙攣、呼吸困難、肺出血、水腫、腎淤血變性、胃腸道出血等;重症則會導致致畸、致癌、致突變性,使細胞活性喪失。

說了這麼多,肯定會有方法來減少黴素的產生,讓我們遠離黴變食物。

1.常買常新別囤積:吃多少買多少,根據家庭實際消耗情況購買,別囤積。另外,一定記得低溫、通風、乾燥儲存。

2.“狠心”斷舍離:也就是說不管什麼高溫消毒,管你是煮,是炒,是煎,是炸,都沒用。請記住,這些毒素都是耐高溫的。也別說什麼把黴變的部分除去剩下的接著吃,毒素早已深入這些食物的“五臟六腑”,肉眼是看不出來的。

如果一旦發現食物發生了黴變,只有一個字,那就是丟掉,不要捨不得。 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不怕意外,就怕萬一。一旦出現不良反應,可以採取以下應急措施。首先,用手指壓迫咽喉,儘可能將胃裡的食物吐出。其次,飲用大量乾淨的水或牛奶,對毒素進行稀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馬上送醫院,立即就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