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三大名菜之一的釀豆腐,鮮嫩滑香,營養豐富

大家好,這裡是匠心名廚,我是阿浩,來自長壽之鄉的梅州,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道我們梅州非常有名的特色菜,也是客家三大名菜之一的釀豆腐。

客家三大名菜之一的釀豆腐,鮮嫩滑香,營養豐富

在客家方言裡,“釀”是一個動詞,意思是“植入餡料”。釀豆腐,也就是將肉餡植入豆腐裡。植入豆腐裡的餡料,也是有講究的,主要的食材是豬肉、魚肉等。

客家釀豆腐是一道久負盛名的菜餚,在客家人的生活中,但凡有宴席,必有這一道菜。烹飪這道客家名菜,有著嚴格獨特的製作工藝,製作豆腐最好選用當地的水、黃豆,餡料則選用豬肉、魚肉、蝦米等,全部工序純手工製作。如今,客家釀豆腐列入了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客家三大名菜之一的釀豆腐,鮮嫩滑香,營養豐富

客家釀豆腐那麼好吃,然而,大家知道這釀豆腐是怎麼來的嗎?

相傳,豆腐是漢淮王劉安創制的,劉安也被奉為豆腐的祖師爺。也有人認為,豆腐是勞動人民創制的。在民間流傳著這麼一個“妻逗夫”的故事,最初的豆腐被稱作“逗夫”。民間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古時候人們只會把豆子磨成豆漿喝。有個三口之家,小夫妻恩愛和睦,一起侍奉老母親。可是,這位婆婆平時過日子十分節儉,不讓媳婦輕易做豆漿喝。

有一天,媳婦趁著婆婆外出走親戚,動起手來磨豆漿。豆漿磨好正要拿碗舀的時候,門外傳來了腳步聲,以為是婆婆突然回來了。這時她怕婆婆看見會生氣,慌忙之中把豆漿倒進灶頭邊上的罈子裡,並蓋上了蓋子。

她快步走出門外一看,原來是丈夫從地裡幹完活回來了,便拉著丈夫回屋裡一起喝豆漿。丈夫打開壇蓋一看,豆漿變成了雪白的固體,“別逗我了,這哪裡是豆漿?”

原來,罈子泡過酸菜,裡面還有一些鹽湯(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滷水),所以豆漿倒進去後變成了固體。夫妻倆一嘗,覺得鮮嫩無比,之後便經常做了起來。

起初,這種新的食物沒有名字,兩個人嘀咕一些日子後,將其取名“逗夫”。後來,因為是豆制食品,久而久之被叫成了“豆腐”。

客家三大名菜之一的釀豆腐,鮮嫩滑香,營養豐富

要製作客家釀豆腐,製作豆腐是很關鍵的一個環節。

客家人有著獨特的製作豆腐工藝。首先要選擇顆粒飽滿、沒有蟲口,還須是當年新收的黃豆。泡黃豆的時間,也要把握得十分精準,夏天用冷水浸泡5~5.5個小時,冬天用冷水浸泡6~6.5個小時,溫水浸泡,則可縮短2個小時。泡豆子的時間過長或過短,豆子出漿就會減少,從而影響豆腐的產量。

黃豆泡好後,用勺子將黃豆帶水一起舀進石磨頂口,順時針方向平移轉磨,豆漿慢慢從石磨滲出,沿著凹槽流入桶裡。磨豆腐很耗體力,也只有這樣,用人工製作出來的豆腐才好吃,因為石磨能把豆漿壓磨得夠細膩。雖然現在市面上有電動石磨,但出漿太快,做出來的豆腐不夠嫩滑。

豆漿磨好後,要等待表面結皮,接下來便是關係到製作豆腐成敗的關鍵環節——— 放滷水。放多了豆腐太老,放少了豆腐又太嫩,所以要用勺子將滷水一點一點滴到豆漿裡,慢慢攪拌,豆漿慢慢凝固。凝固的豆漿隨後被放入了鋪上濾布的豆腐格里,蓋上蓋子壓上重物,約15分鐘即可將很多水擠走。

這樣,鮮嫩醇香的豆腐就製作出來了。

客家三大名菜之一的釀豆腐,鮮嫩滑香,營養豐富

釀豆腐發明以後,成為客家飲食中具有標誌性的食品,成為客家的最愛。現在,釀豆腐成為客家人的飲食的標誌和驕傲,但與其說它菜中極品,不如說釀豆腐承載著客家的歷史背景,寄寓著客家人的故鄉情結和人文關懷。

由上可見,釀豆腐在歷史淵源、生存智慧和心理情感等多個方面,都與客家的文化根基密切相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