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箱體與中國式養蜂法的探討

作者:杜耀華(陝西銅川市耀州區廟灣鎮田家嘴火車站 )

我是地地道道的養蜂人,探索多箱體養蜂多年,現在是淺箱多箱體養蜂。偶有閒暇,翻閱書刊,再讀李紫劍蜂友2017年《中國蜂業》第3期刊登的《多箱體應用問題的討論》一文,心血來潮,欲與李紫劍蜂友探討一下多箱體養蜂與中國式養蜂法。

一、其實的多箱體養蜂

不可否認,多箱體養蜂在國外,其人均飼養規模、生產流程和總體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優異成績。對於多箱體養蜂,李紫劍蜂友在文中做了詳盡論述後指出:“如果中國蜂農克服了小農經濟意識,認識到了生產資料也是生產力,並且決意向生產資料要效益,準備大量的繼箱空脾,在流蜜期間依次疊加直至流蜜結束。那麼,多箱體養蜂無疑也就失去了它在採收效率方面的優勢。”如此一來,這種生產方式豈不是與多箱體養蜂如出一轍。要知道多箱體養蜂也不是長年保持多箱體,平時也是雙箱體,一般也是“在流蜜期開始於食料箱上加的第一個繼箱,應該是裝有築造好巢脾的繼箱。食料箱或育蟲箱的巢脾沿上框梁以新分泌的蜂蠟染白時,對加繼箱的任何拖延都會導致分蜂。如果可能,應正好在巢脾發白前加上繼箱。”“正確地加繼箱就會有大部分繼箱充滿蜂蜜,可以在流蜜後期盜蜂盛行之前收取。”(這兩段摘自《蜂箱與蜜蜂》第291~292頁)

二、蜂群的群勢

決定蜂群群勢的因素有蜜蜂壽命、蜂王產卵量和外界因素(環 境、病蟲害、藥物中毒等),這些因素相互影響,都是變量。外界蜜粉豐富,蜂王產卵量大,蜜蜂營養豐富,壽命就長。大流蜜期蜜壓子圈,抑制了蜂王的產卵,產卵量減少,蜜蜂勞動強度大,壽命就短。環境溫度的高低也能影響蜂王的產卵量和蜜蜂的壽命。花粉與農藥中毒、病蟲害、採水及養蜂過程中不正當用藥都能影響蜜蜂的壽命,從而影響到蜂群的群勢。蜂王的產卵量以高峰期按每日2000粒計,3天可產滿1框子,1框子出房後可爬滿3張脾,蜜蜂的平均壽命是35天時,群勢就可以達到35脾蜂。 但為什麼實際不能達到這麼大的群勢呢?因為這只是理論上的蜜蜂最佳群勢,蜂王不可能長久保持2000粒的產卵量,病害、蟲害、敵害等也威脅著蜜蜂的生命,養蜂生產受多種因素干擾,很難達到這種最佳群勢。

三、漏計的一段產卵時間

李紫劍蜂友說:“正確的計算公式應是從平均壽命中減去繁育週期,用剩餘的時間除3乘3。為什麼,因為6月1日(假設日期)出房的工蜂活到35天時(7月5日),6月16日以後產的卵都還沒有出房。6月1日出房的蜜蜂7月5日已經死了,6 月16日後產的卵7月5日都還沒有出房,7月5日的群勢只能由6月1日至6月15日的蜜蜂構成,群勢的大小隻能是(20~35)(注:意蜂繁育週期為21天,可能李紫劍蜂友誤用了中蜂的繁育週期)除3乘3等於15脾,25脾、35脾的群勢從何說起呢。”

我們從漏計的一段產卵時間說起。 6月1日出房的蜜蜂7月5日(注:應為7月6日,不然不夠35天的理論壽命)死了,但6月2日以後至7月5日出房的蜜蜂並沒有死,6月1日出房的蜜蜂是蜂王在5月11日產的卵,7月5日的群勢由蜂王在5月11日至6月15日產的卵決定,而不是6月1日至6月15日。 如果蜂王產卵量以每日2000粒計,理論上的群勢就是35脾。

四、劣幣驅逐良幣

多箱體養蜂法有很多優勢,已被國外養蜂證實,但為何在我國就推廣不開呢?答案是劣幣驅逐良幣。 多箱體養蜂需要大量繼箱和巢脾,投入資金較大;轉地飼養運費高,裝卸費工費力。多箱體養蜂取的是成熟蜜,一個花期只取一次蜜,割蜜蓋費功夫,搖蜜費勁,蜜蜂釀蜜時間長,好蜜沒好價錢等問題。

中國式養蜂流蜜期是雙箱體,便於轉地,省工省力,省運費,單位時間內每脾的進蜜量大。由於每脾的進蜜效率高,繼箱裝滿蜂蜜快,取蜜間隔時間短(關鍵是不取蜜蜂採回的蜜沒處放),可多次取蜜;取蜜不用割封蓋,省工省力,取蜜速度快。雖然說價格稍微低點,但產量高,比生產成熟蜜划算。在利益面前“他們當然不傻,正因為不傻,大家才不約而同選用各種中國式養蜂法”(引自李紫劍文中)。如果稀薄蜜和成熟蜜差價不大,我看多箱體養蜂在我國永遠都推廣不開。

多箱體與中國式養蜂法的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