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背不出書疑遭老師體罰,多處淤青。為何體罰在如今難以被接受

10月18日,浙江永嘉縣教育局通報稱,接舉報,烏牛街道任溪小學一學生被教師體罰。10月17日,有網友稱,該生因背書背不出來遭體罰,身上有多處淤青。

學生背不出書疑遭老師體罰,多處淤青。為何體罰在如今難以被接受

來源新京報報道視頻截圖

通報稱,永嘉縣教育局已成立調查組開展調查,結果將及時公佈。

學生背不出書疑遭老師體罰,多處淤青。為何體罰在如今難以被接受

來源新京報報道視頻截圖


不僅這個案例,教師體罰的新聞從不缺少,如:

  • 蘭州一高中女生因遲到被班主任罰站3天,
  • 平涼15歲男生跳樓身亡 家長疑在學校遭體罰,

還有前段時間十分火爆的新聞,

  • 男子20年後當街掌摑老師
學生背不出書疑遭老師體罰,多處淤青。為何體罰在如今難以被接受

男子20年後當街掌摑老師

這事更是在微博掀起了一股“仇師”潮。

...等等

這種新聞從不嫌多,

但也有

  • 寧波奉化區一名四年級學生因在校車上與低年級學生搶零食,被隨車老師掌摑,用髒話罵老師後又被打了四記耳光。其家長要求老師賠償5萬,一個耳光1萬。
學生背不出書疑遭老師體罰,多處淤青。為何體罰在如今難以被接受

  • 也有湖南株洲某女教師罰站學生幾分鐘反遭拘留7小時的新聞傳遍全國

雖然體罰可能有其逾越之處,但這種極端的維權行為也同樣令人不齒,

回想老一輩對老師常交代的,“這孩子要是不乖,你就打,別心疼”。

不禁感慨,為什麼老一輩看待老師的態度和我們如今有著很大區別呢?

為何教師體罰在如今越來越難以被接受呢?

我們先來看看古代體罰是如何體罰的。

  • 古代體罰是如何的?

古語有云:“養不教, 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情。”可見,

我國從古代開始就認為教師如果不嚴厲,就是對工作的惰怠。

中國古代歷來存在師生關係不平等、學生完全服從於教師的現象, 這與中國由來已久的等級觀念聯繫緊密。

中國傳統社會, 儒家把教師地位抬得很高, 稱為“禮之三本”, “師”與“君”被相提並論, “天地君親師”的牌位被供奉在尋常百姓的大堂中。

學生背不出書疑遭老師體罰,多處淤青。為何體罰在如今難以被接受

圖源網絡

儒家文化十分重視等級。

孔子強調克己復禮, 禮的實質就是劃分等級。

這種等級觀念的根深蒂固使得以封建教師絕對權威為特徵的等級觀念在師生關係中佔據主導地位, 突出表現為教師的絕對權威與學生對教師的絕對服從。

  • 古代教師體罰學生的方式

古代教師體罰學生的方式很多, 臉、手、背、腿、腳這些從上到下的部位都可以打, 如摑臉、打手心, 而其中以“打屁股”最常見。但是教師笞教學生並不根據教師當時的想法或者意願, 而是有相應的規定。

學生背不出書疑遭老師體罰,多處淤青。為何體罰在如今難以被接受

圖源網絡

例如, 明朝學生歲考分為六等, “用撲作教”是懲戒沒考好、成績排在第四等學子的。被“打屁股”並非最糟糕, 如果再差一等則是直接降級, 甚至關起來或開除。

沈從文曾經回憶到“逃學失敗被家長和學校任何一方面發覺時, 兩方面總得各挨頓打。在學校得自己把板凳搬到孔夫子牌位前, 伏在上面受笞。處罰過後還要對孔夫子牌位作一揖, 表示懺悔”。

在古代, 對於學生犯什麼錯誤得到什麼懲罰都有明確規定, 這就避免了教師因為自身素質或者一時的情緒激動而對學生進行體罰。

如沈從文把板凳搬到孔夫子牌位前,伏在上面受笞。在學校體罰要在孔夫子排位前面, 讓學生在對於至聖先師“仁義禮智信”的追憶中深刻反思自己的錯誤。

可見這樣的懲罰並不是單純為了懲罰學生, 其目的在於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面對孔夫子和自己先生的諄諄教誨有自省之心, 產生努力完善自己的決心, 這就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學生背不出書疑遭老師體罰,多處淤青。為何體罰在如今難以被接受

圖源網絡

  • 古代教師的神聖性

古代社會對教師有著普遍的情感認同與心理認同, 教師無論是在朝廷還是鄉里, 都受到普遍的尊重, 甚至有“一日為師, 終身為父”之說。中國幾千年文明形成了尊師重教的傳統, 因為尊重教師就是信仰天道、尊重文明與文化。

教師是精神性的象徵, 教師的神聖性幾乎毋庸置疑。

在如今,為何教師體罰越來越難以被接受?

  • 教師神聖性的消弭

現代社會, 中國進入了工業化時代, 經濟飛速發展, 與此同時, 教育與教師的“神聖性”不斷消弭。有一種觀念幾乎成為社會的共識:學生交了學費, 教師自然應該提供服務, 學生是教師的衣食父母。教師走下“神壇”, 淪為“教育業從業者”。甚至, “老師”這一稱號在使用上也開始泛化, 一些演藝界人士非常喜歡在某些公開場合互稱為“××老師”。

  • 法律的不完善,懲戒沒有標準

由於我國法律上沒有明確提出中小學教師的懲戒權,只在《教育法》、《教師法》以及《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中提到教師有批評教育學生的權力,但沒專門提出教師懲權。

中小學教師實施懲戒權沒有法律的保障,就是無標可依的狀態

懲戒沒有標準,懲戒與體罰之間的界限模糊,導致教師體罰學生, 僅僅是緣於教師一時情緒激動或者自身的不良習慣。這樣不僅傷害中小學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更會使學生產生牴觸情緒,不但不能糾正學生的錯誤還會影響給師生關係帶來負面影響,起到反作用。

總而言之:由於古代的體罰有其自身的依據,而到如今,不僅“教師懲戒權”在法律上的不完善,因此教師的懲戒行為會受到家長以及外界的質疑。且再加之教師神聖性的消弭,教師地位變為赤裸裸的市場交換關係。故教師體罰在如今越來越難以被接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教師懲戒與體罰並不是一個概念。

區分懲戒與體罰的不同,許多學者對二者作了概念上的辨析。

什麼是懲戒?許銀菲在《教師仁慈視角下教育懲戒的適用性》中提到“教育懲戒是對學生的過失或不良行為、表現實施批評、處罰以達到矯正目的的一種教有中的輔助手段。懲戒其實是教師對學生的另一種關愛”

什麼是體罰,勞凱聲教授認為體罰是指施加懲罰使學生身心感受到痛苦,以促使其避免痛苦,改正錯誤。他還認為體罰是懲戒中較極端的一種。

  • 懲戒與體罰雖然有相似之處,但是在本質上是不同的,並不可以將二者等量齊觀。

體罰注重“罰”,通過傷害學生的身體和心靈來達到改正錯誤行為的目的,使學生為了避免這些痛苦的手段而努力不再犯錯誤,學生並沒有在內心反省自己的錯誤甚至可能產生逆反情緒,教育效果只是暫時的。

而懲戒則是以適當的處罰措施為手段,使學生內省自己的錯誤虛心接受懲戒,具有長久的教有性影響。

我國法律對體罰的禁止加上賞識教育、鼓勵教有應運而生,使得懲戒教有受到了批判、教師懲戒的存在空間也逐漸受到擠壓。然而懲戒與體罰不同,它對學生的發展有積極意義,

沒有懲戒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在新聞層出的今天,教育體罰新聞勾起了人們內心深處的不滿情緒。

我們在憤怒教育體罰惡劣的新聞時,我們也要認清楚 教師體罰與教師懲戒的區別。

我們不能因為體罰新聞的極端案例,而否定懲戒教育。

我們也不能因為個別教師的不端行為,從而否定整個教師職業,


最後,希望不要出現第二個20年後掌摑老師的學生....

不認真說事,努力認真科普,你們的點贊和關注是我查詢萬字文獻寫出文章的動力,非常感謝。


參考文獻:

[1]陳珊.我國中學體罰現象探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34(01):5-8.

[2]殷沐慧. 中小學教師懲戒權的合理範圍研究[D].遼寧師範大學,2019.

[3]張慧遠.教師神聖性的消弭與迴歸[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2,28(04):5-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