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哀思:悼今年逝去的兩院院士

又到一年清明時。

今年以來,我國已痛失13位院士。他們書寫了一代人的傳奇,在共和國的科技史上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足跡。

大師遠去,榮光永存。清明之際,我們在此悼念緬懷。

中國工程院院士蔣洪德

清明哀思:悼今年逝去的两院院士

蔣洪德(1942.07.04-2020.01.04),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196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燃氣輪機專業,1981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先後在青島汽輪機廠、中國科學院和清華大學工作,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主持開發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輪機全三維氣動熱力設計體系,開發了通流部分關鍵部件並用於工程實踐,推動了我國汽輪機設計理論與方法的更新換代和技術進步。組建了燃氣輪機與煤氣化聯合循環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持了重型燃氣輪機的研發工作,為我國重燃自主研發、人才培養和技術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池志強

清明哀思:悼今年逝去的两院院士

池志強(1924.11.16-2020.01.07),藥理學家。1949年畢業於浙江大學,1959年獲蘇聯列寧格勒兒科醫學院副博士學位。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領導的實驗室是我國分子藥理學受體研究的主要單位。在國內領先開展阿片受體及其亞型高選擇性配體研究,並取得顯著成績。獨創設計的研究成果——阿片μ受體高選擇性激動劑羥甲基芬太尼是國際承認為最好的μ受體激動劑之一。在阿片受體的分離純化方面也取得較大進展,是國際上純化成功的少數單位之一。

中國科學院院士方守賢

清明哀思:悼今年逝去的两院院士

方守賢(1932.10.28-2020.01.19),加速器物理學。195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中科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國家實驗室主任。

20世紀60年代初,發現等時性迴旋加速器中存在著一種由於自由振盪而引起的不等時性現象。1983~1986年參加BEPC儲存環設計。1986~1992年全面領導BEPC工程建設、運行及改進,整機性能在國際同能區的機器中佔領先地位。近期從事強流質子加速器、同步輻射光源、散裂中子源等前沿領域研究。199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方華

清明哀思:悼今年逝去的两院院士

李方華(1932.01.06-2020.01.24),物理學家。1956年畢業於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物理系,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電子顯微學會理事長。

20世紀60年代提出校正電子衍射動力學效應的方法,藉此測定了晶體中的氫原子位置。70年代合作建立了衍射晶體學與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相結合的圖像處理技術,用此測定了多種微小晶體的結構。80年代提出一種高分辨電子顯微像襯度理論,是上述技術的理論依據,也是首次觀察到晶體中輕原子鋰的理論指導。近十年建立了測定原子分辨率晶體缺陷的圖像處理技術,成功應用於半導體和超導體材料。

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儒泳

清明哀思:悼今年逝去的两院院士

孫儒泳(1927.06.12-2020.02.14),生態學家。195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1958年獲蘇聯莫斯科大學博士學位,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他以8個季節的實驗資料,證明地理上相距僅110公里的兩個種群間存在著靜止代謝率的地理變異,從而為獸類提供了地理物種形成假說的生理生態學證據;同時,提出了地理變異季節相的新概念。常年從事生態學教學和科研,撰寫和參與撰寫的專著、譯著、高校教材等共16種,所著的《動物生態學原理》獲第二屆高校教材評審全國優秀獎和1992年全國教學圖書展一等獎。

中國工程院院士段正澄

清明哀思:悼今年逝去的两院院士

段正澄(1934.06.15-2020.02.15),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加工技術和裝備)專家。1957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系,後留校工作至今,長期從事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學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一直工作在一線,與生產緊密結合,致力於國家重要需求的自動化、數字化加工技術與裝備的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發。1996年,他將機械科學與放療醫學相結合,研發了國際首臺全身伽馬刀。1999年,由中國“原創”的世界首臺大型放療設備——全身伽馬刀問世,目前已在全國100多家醫院使用,惠及近百萬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同惠

清明哀思:悼今年逝去的两院院士

周同惠(1924.11.08-2020.02.23),分析化學家。194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52年獲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

主要從事藥物分析與中草藥活性成分分析的基礎研究,開展藥物代謝及代謝產物的鑑定與分析方法的研究。領導研究建立了運動員禁用的五大類100種藥物的分析及確證方法,籌建了中國興奮劑檢測中心,兼任主任。

中國工程院院士沙慶林

清明哀思:悼今年逝去的两院院士

沙慶林(1930.05.07-2020.02.23),公路工程專家。1952年畢業於交通大學,1957年於莫斯科公路學院獲副博士學位。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研究員,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在亞非六國從事援外公路工程設計施工和科研。1980年後主持6.5、7.5和8.5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在重型壓實標準,路面設計理論,典型結構和可靠度設計等重要成果有大量創新和巨大經濟效益。成果應用已形成我國高等級公路修建模式。參加2千公里高速公路設計施工指導。2008年研究成功國際領先的粗集料斷級配設計與檢驗方法及新施工工藝,為我國長壽命路面奠定技術基礎。

中國工程院院士蔣亦元

清明哀思:悼今年逝去的两院院士

蔣亦元(1928.11.17-2020.02.24),農業機械化專家。1950年金陵大學農業工程專業本科畢業,同年10月到東北農學院(今東北農業大學)任教。1957年-1959年在蘇聯列寧格勒農學院進修,1982年-1983年在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訪問深造,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突破了國際公認難題,創造出割前脫粒水稻收穫機器系統;創制摘脫同時切割摟集秸稈成條鋪的快速水稻(小麥)聯收機,並研製出氣吸式割前摘脫禾本科牧草籽聯合收穫機;指出了相似理論中G.Murphy的π關係式合成理論中的重大缺點組分方程必須具有相同形式,首次提出並證明可以具有不同形式,使預測精度顯著提高。

中國工程院院士寧津生

清明哀思:悼今年逝去的两院院士

寧津生(1932.10.22-2020.03.15),大地測量學家。1956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武漢大學教授,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大地測量學研究,在全球和局部重力場逼近理論以及我國大地水準面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由他主持完成的180階和360階地球重力場模型研究,建立了當時我國自己階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場模型。近10多年,投身於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研究,先後完成了“地理世情監測的戰略研究”“測繪科學與技術轉型升級發展戰略研究”等中國工程院重點諮詢項目,為國家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道增

清明哀思:悼今年逝去的两院院士

李道增(1930.01.19-2020.03.19),建築學專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1930年1月19日出生於上海市,師從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梁思成,1952年畢業後留系任教,曾任清華建築學院第一任院長,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堅持中國建築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並發展出了“新制宜主義的建築觀”。擅長劇場設計,北京天橋劇場、中國兒童劇場、新清華學堂等均為其代表作。出版了長達150萬字的鉅作《西方戲劇·劇場史》,成為國內首部跨戲劇與建築兩個學科的學術專著。1980年,開設環境行為學、西方劇場發展史兩門研究生新課程,填補了國內空白。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俊

清明哀思:悼今年逝去的两院院士

周俊(1932.02.05-2020.03.27),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1958年從華東化工學院畢業後一直在昆明植物所工作。曾任昆明植物所所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率先在國內系統地開展植物配糖體和植物環肽研究,對人參、重樓、天麻等屬的100餘種植物三萜、甾體、酚類、環肽、生物鹼及配糖體的結構進行研究,發現新化學成分500餘個,研究了植物系統及地理分佈的關係,編著出版了《橡子》和《中國油脂植物》。所研究的盾葉薯蕷、秋水仙鹼、天麻素、宮血寧等成果已實現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創立了我國植物化學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世璧

清明哀思:悼今年逝去的两院院士

盧世璧(1930.07.08-2020.03.28),骨科專家。1956年畢業於中國協和醫學院,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骨科研究所所長,1996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國內首先開展了人工關節的系列研究和臨床應用;首先開展了火器性神經損傷自體神經束間移植術及周圍神經再生趨化性研究;研製了化學去細胞神經移植並應用在臨床;首創脊髓後根切斷對不同方法修復神經後,神經錯接率的定量觀察;首創形狀記憶合金棒治療脊柱側彎;第一個研製成功國產CPM機;首先採用微波熱療治療骨腫瘤;在國內最先建立冷凍乾燥骨庫等。他先後參與了1966年邢臺地震、1975年營口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等四次大地震的救援工作,是全國抗震救災模範。

歡迎個人轉發

清明哀思:悼今年逝去的两院院士

稿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微信公眾號歡迎賜稿!

稿件內容以反偽破迷為核心思想,科普知識、科學文化、科技哲學、科學與公眾、世俗人文主義、科技倫理等領域均可涉及,旨在將科學探索結果無偏見地告知公眾,避免公眾上當受騙。

稿件一經採用,我們將奉上稿酬。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 崇尚科學 反偽破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