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知識分子是如何看待就業的,又是如何打通各個關卡的?

大唐的知識分子要想做官可不僅僅考科舉這一條道路。科舉制度,自宋以後才逐步完善,唐代的時候即便你中了進士,如果沒有空閒的職位,你當官也是不容易的、

在唐代你要當官,一要靠真本事,二要你要有人際關係,你要能活動到上層,打通關係。總體來說,在唐代你要能當上官,靠門蔭當選的比例是非常高的,遠超科舉。

大唐知識分子是如何看待就業的,又是如何打通各個關卡的?

這裡講講大唐的幾個著名的知識分子挖掘一下他們是如何當官的,可以說是各有各的路子,百花齊放。先說一下詩仙李白,李白擁有逆天的才華,詩名甲天下。但他不是科舉考試的寵兒,有一種說法是他因為家裡面祖上是經商的,經商的後代是不允許參加科考。說白了,他沒參加科舉,更多的是他不屑於參加科考。他的才華是縱橫天地的不是受某種東西約束的。他一直想憑藉自己,寫詩的才華,出將入相。通過榜上前宰相的孫女,打通了地方到中央各層的關係,逐漸被唐玄宗所認可,成為了唐玄宗跟前的一名小官兒。當發現自己的作用跟戲子差不多時,李白只能瀟灑離去,與青山綠水相伴了。

大唐知識分子是如何看待就業的,又是如何打通各個關卡的?

號稱詩史的杜甫,那人生境遇就更慘了。他的人生最巔峰的那些年去參加科考,結果是李林甫當政,老李乾脆就幾年不錄取任何人,下面士子們只能是乾瞪眼。杜甫只能另尋他途,最後靠著給皇帝獻上三篇禮賦,才得到了一個九品的芝麻官兒。

大唐知識分子是如何看待就業的,又是如何打通各個關卡的?

唐朝這些才子們大多是先有了詩名,然後再參加科舉考試就比較容易得多了。因為當時他們的試卷是沒有糊名的,也沒有謄錄制度的,所以知識分子們提前的作秀也好,表演也好,也是必須具備的能力。寫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一千古名篇的陳子昂可謂是佼佼者。為了給自己造勢,他專門到市區裡面買了一把古琴,然後把賢貴達人請到了酒樓上,聽他來演奏。正當眾人聽得入迷的時候,他突然把琴砸了,他說我的詩名比古琴要好得多,然後給他人大家分發他所寫的詩詞。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之後他便榜上有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