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為什麼《戰國策》不允許一般人讀?


在古代,為什麼《戰國策》不允許一般人讀?

大劉近日很苦惱,因為用人問題。

大劉自己創業以來,小企業嘛,要幹事的人,而不是吹牛的人。大劉就想當然的找回來幾個原來的部下,這些部下也是忠心耿耿,幹活非常賣力。

好不容易市場有了點起色,大劉覺得這些部下很有經驗了,就新招聘了一群新人,交給了這些部下去管理,結果離職率達到100%。

連換好幾撥新人,結果還是一樣。

每個月總結會,大劉提出來這個問題,希望大家總結一下,結果一提到總結,大家都覺得是長篇大論,要長話短說,踏踏實實幹事才是硬道理。幾撥人不行,就換下一波,總會碰到對的人。

舉個例子:

針對新人,簡單的入職培訓後,一上來就把工作交給這些新人,也不告訴怎麼做,更不告訴為什麼做,一問目標,三不知。一問方法,三不知。一問流程,也是三不知。

把企業建立在“撞大運”上?

大劉嚴厲的批評了這幾個老部下,推薦他們看一下《戰國策》,宏觀大道理講了他們也聽不進去,那就從戰國策的微觀計謀上,去理解下什麼是管理吧。

至少能搞懂“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摘自《戰國策·趙一·張孟談既固趙宗》。解釋:記取從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後工作的借鑑。

在古代,為什麼《戰國策》不允許一般人讀?

《戰國策》被改編了八次,水滸傳也不過是四個版本。

這本書是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

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遊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

西漢末劉向編訂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師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注》。

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長篇累牘,是相互獨立的單篇組成。上起前490年智伯滅範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作者並非一人,成書並非一時,書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誰。

後人認為本書許多記載,作為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所以都把戰國策內容當作故事來看了。

比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寫唐雎在秦廷中挺劍脅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大家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結果,現在自以為是的人,也的確是很多。

在古代,為什麼《戰國策》不允許一般人讀?

古代,不讓老百姓讀《戰國策》。

管理在古代是“人上人”的大工作,是統率及團結眾人力量的凝聚力,是帝王之術,是將帥之道,不是簡簡單單的茶餘飯後之事。

《戰國策》就是寫帝王之術的。所以古代一般人不允許讀,朝廷怕老百姓學會了這些計謀智慧去“造反”。

因為“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李世民書讀的少,說水是黎民百姓的心,君王是舟,這是錯誤的理解。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句話,“水”的意思其實是帝王之術,也就是所謂的“智慧計謀”。

“智慧計謀”如果做好事,可以載舟航行,省力省時。智慧計謀如果做壞事,也可以把船傾覆,生靈塗炭。

戰國時代,是春秋以後更激烈的大兼併時代,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沒點本領,是混不到飯吃的。

所以,能說動古代君王的“故事”,能換功名利祿的“史實”,也是企業家必須學習的“管理”。

在古代,為什麼《戰國策》不允許一般人讀?

策劃組織,用人統御,領導控制就是“管理知識”。

管理知識,如策劃組織,用人統御,領導控制等智謀策略,微觀而具體,這才是企業的經營之道。

《戰國策》就是“策劃組織”。

領導不能以身作則,怎麼能做管理?

管理學上有個鰷(tiao2聲)魚法則:

火車跑的快,全憑車頭帶。鰷魚很小,必須群居,通常龐大的鰷魚群會有一條智慧和活動力強的首領。大家都跟著它馬首是瞻,亦步亦趨。如果這個首領“瘋了”,所有的鰷魚也都會跟著首領“瘋”。找不到食物,躲不開天敵,下場只有一個---死亡。

《魏一·魏文侯與田子方飲酒而稱樂》,田子方(孔子弟子子貢的弟子)深受魏文侯器重,聘請田為老師。有一次,田老師和魏文侯飲酒,談論音樂的事,田子方喝到興起,起身演奏了一段鐘樂。魏文侯馬上說:“音樂不協調了啊,左邊高了一點。”

田老師笑了起來,把魏文侯笑得莫名其妙,感覺被冒犯了,就問:“為什麼笑?”老師不講禮貌,也不行的。

田老師慢慢說:“做國君的,如果明理的話,就一定喜歡治官之道。如果不明理的話,就會偏愛音樂(奢靡腐敗之風),我看您對音樂是聽辨得很清楚,那麼您在治官方面,恐怕就聾了。”

畢竟也是國君,魏文侯腦子轉的非常快,馬上恭敬說到:“老師,說的太對了,我會謹遵老師教導。”

領導只盯著事,不盯著人,最終的問題就是人的問題。只盯著事,那就是楚王好細腰,舉國多餓死,結果是一定被自己的國民推翻。

在古代,為什麼《戰國策》不允許一般人讀?


《戰國策》就是“用人統御”

同樣一件事,命令和引導是不一樣的。

管理學中有一個橫山法則:

觸發個人內在的自發控制,才是最有效的管理。簡單說就是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結果完全不一樣。

《謂齊王》中左尚就深諳此道。

周天子準備立太子,立太子是大事,扶持太子登基那就是更大的利益了。所以有人建議齊王,是不是封一塊土地給周最(周最是西周君的兒子,而且差點被立為太子。),這樣可以幫助他成為太子。齊王覺得可行,就派大臣司馬悍前往西周,用土地推薦周最為太子。

左尚叫住了司馬悍,說:“直接說是不行的。風險太大。”司馬悍疑惑:“怎麼大了?”

“要是西周國君不同意呢?不僅這份禮送不出,還得罪了西周國君,兩國肯定斷了邦交。”司馬悍覺得風險是存在的,連忙請教。

左尚說:“你這樣跟西周國君說,您想立誰為太子,悄悄跟我說,同時也希望您同意讓齊王用土地來推薦這名太子。”

這事按照左尚的說法,結果非常順利,大獲成功。


在古代,為什麼《戰國策》不允許一般人讀?


《戰國策》就是“領導控制”。

同樣是激發員工主動性,溫暖是勝於嚴寒的。

管理學上有個南風法則:管理過程中,除了教訓和批評樹立威嚴,更要關心和尊重下屬,以下屬為本,多點人情味,使下屬感覺領導者的溫暖,從而去掉包袱,激發工作積極性。以德服人,而不是以罰服人。


市,朝則滿,夕則虛,非朝愛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摘自《戰國策·齊四·孟嘗君逐於齊而復反》

解釋:市場早晨人滿滿的,晚上就空蕩無人,這不是人們愛早市而恨晚市,而是想要買東西,所以早晨去,要買的東西晚上沒有,所以離開。

正如人們上班是因為賺錢,不賺錢,當然就不愛上班的道理一樣。員工能夠在企業獲得更多,自然早晚也就在公司了,就看公司能夠給員工帶來什麼了。

就拿培育來說,培養一個員工是花3個月,還是花7天?員工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其實企業多花費一些財力和物力,聘請優秀老師經常組織員工日常學習,員工將來的工作結果回報,一定是你花費的幾十倍。

哪怕你的工作制度是996,也照樣有人遵守,只要員工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在古代,為什麼《戰國策》不允許一般人讀?


最終的問題就是人的問題,管理不過就是用人之道。

人本身就是感性和理性共存的。

所以管理工作並不完全是制度和流程,更不是高談闊論的宏觀經濟。

不可以依賴高談闊論的專家宏觀經濟指導,更不可以依賴政府的施捨救濟。

無論企業大,中,小的經營,都是微觀經濟,必須講究個人操作的生產力,企業生存和成長的命脈,必須靠管理人員日常、合情的點點滴滴的管理,集腋成裘。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