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早期宦官制度的矛盾,猜忌与疑心,专制皇权的“无奈”

“此曹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畏法则检束,有功则骄恣。”

​可以说,朱元璋在元末及此前历朝历代宦官乱政中取得了深刻的教训,因此规定明初的宦官待遇并不丰厚,且无法干预朝政。然而当我们提起宦官祸世时却第一时间想到明代,想到“九千岁”魏忠贤,难不成朱元璋的祖训是放屁?

明代早期宦官制度的矛盾,猜忌与疑心,专制皇权的“无奈”

嗯,确实是放屁,因为朱元璋虽说宦官无法干预朝政,但本人却给予了宦官种种特权。就朱元璋当政生涯中,宦官机构便达到了庞大的二十四衙门,即十二监、四司和八局。而这些宦者并非只担任本职工作,猜忌心重的朱元璋有时会让宦官去处置他的旨意,这便给后世子孙起了不好的头。

明代早期宦官制度的矛盾,猜忌与疑心,专制皇权的“无奈”

罢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使得明朝专制皇权集中,官僚集团的监控便需要另一个群体来约束,宦者便是朱元璋加以利用控制群臣的工具,初期仍位卑且在朱元璋手下也不敢放肆。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时,又重申了宦官不得干政的旨意,且地方官吏可实行监督,因此宦官势力实际上是歇火。

明代早期宦官制度的矛盾,猜忌与疑心,专制皇权的“无奈”

“靖难之役”后,代表着建文帝四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宦官权势重回并愈加猖狂。建文帝对于宦官的苛责,朱棣对于宦官的重用,便使得京师宦官不仅投奔还带去了不少建文实情,成了“靖难”的一大助手

永乐时期,宦官拥有了监军、市舶、分镇、监督等权,此外还有着充任使臣、检阅税务、看管仓库的权势。

明代早期宦官制度的矛盾,猜忌与疑心,专制皇权的“无奈”

永乐十八年,朱棣设置东厂,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的二三号人物担任东厂提督,有千户、百户、掌班、领班、司房、管事、挡头和番子各级,人数达数万甚至更多。此外,锦衣卫与东厂虽是两系统却互有勾结,锦衣卫强势则东厂依附,东厂强势则锦衣卫依附。

锦衣卫乃朱元璋所创,为的是扩大胡惟庸案的打击面以处置淮西贵族集团,此后则废置。朱元璋是由于猜忌心,而朱棣则是因为篡位狐疑,因此锦衣卫又得到了重启,以纪纲为首的“三纲”专事收集逮捕“罪”官。

明代早期宦官制度的矛盾,猜忌与疑心,专制皇权的“无奈”


厂卫横行,使得“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一时间人心惶惶。朱元璋曾规定了宦官不得干政,且权势受到了限制,然而一方面由于维护皇权专制,另一方面朱元璋朱棣都有着猜忌与狐疑,因此宦官得到了重用。

明代早期宦官制度的矛盾,猜忌与疑心,专制皇权的“无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