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實體行業,紓解勞動力缺失之虞|智識聚焦

AI賦能實體行業,紓解勞動力缺失之虞|智識聚焦

人工智能的發展能夠解放勞動力

AI賦能實體行業,紓解勞動力缺失之虞|智識聚焦

首先來看一組數據:上海的洋山港四期碼頭,該碼頭總用地面積223萬平方米,共建設7個集裝箱泊位、集裝箱碼頭岸線總長2350米,設計年通過能力初期為400萬標準箱,遠期為630萬標準箱。洋山港四期碼頭採用選用了技術較為成熟的“全自動雙小車岸橋+自動導引車(AGV)+自動化軌道吊(ARMG)”全自動化工藝模式,岸橋、軌道吊全部為自動化遠程操控。維護這個碼頭的日常工作人員僅9名。人工智能的發展極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如果著眼於各種製造業,能夠實現全自動化的流水線,未來AI技術將改善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勞動力缺失的問題。

AI賦能實體行業,紓解勞動力缺失之虞|智識聚焦

人工智能將改變社會結構

AI賦能實體行業,紓解勞動力缺失之虞|智識聚焦

有數據顯示,年輕一代人越來越不熱衷從事生產線等一線工人的行業,年輕工人佔比每年都在下跌,而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勞動力的流失已經成為國家發展放緩的潛在風險。

野村證券(Nomura)亞洲地區(除日本之外)首席經濟學家蘇博文表示,人工智能和其他新技術未來將會在在年輕工人短缺的國家和地區橫行,像是日本、中國。一個國家的增長潛力是由勞動力、資本和生產力驅動的。而國家勞動力的增長放緩意味著它必須更多地依賴生產力以維持其增長,而智能機器能夠比人更快地處理信息和執行任務。

必須承認AI將帶來一波製造業的失業潮,但與此同時,它將創造新的產業和就業機會,包括面向AI開發和維護的人才隊伍、運營和管理新型商業的市場人員等。由此誕生新的工種,比如管理自動駕駛汽車的交通管制員,協助機械包裝和倉儲機器人的物流人員等。

AI賦能實體行業,紓解勞動力缺失之虞|智識聚焦

AI對傳統實體行業的賦能是重點

AI賦能實體行業,紓解勞動力缺失之虞|智識聚焦

雖然人工智能能夠為解決社會問題帶來很大的希望,但目前人工智能面臨一個重大問題就是AI對實體行業的賦能非常匱乏。首先AI的研究經費來源大部分來自於不從事大規模實體行業的IT企業,所以現階段AI在實體生產中也鮮有應用。

AI賦能傳統行業,是以數據、算法作為手段,去提高傳統行業落後的生產效率。

重工業、輕工業是社會的基石,這些行業現階段仍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比如油氣水電煤鋼。而勞動力的缺失首先衝擊的便是這些靠人力為主的產業。人工智能實現對傳統產業的賦能,關鍵的是重構傳統的產業鏈,打破過往的產業資源關係,改變產業之間的界限,深度融合產業間的關係。傳統產業沒有海量數據支撐,就沒資格談人工智能,而有互聯網大數據的支持,傳統產業的運營效率將大大提升。

預計到2025年,東北華北的重工業企業以及東南沿海的輕工業企業全面產業升級,對生產線實行全自動化模式,實現真正的智能製造。到那時,人工智能才能樂觀的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