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過年的年味:禁忌

老家過年的年味:禁忌


劉耀奎

老家,以過年為載體的禁忌特別多,使得年味格外濃烈。有了這“陳規舊習”,有儀式感,鄉親們都喜歡回家過年。

從臘月廿五入“年界”開始,禁忌開始“預熱”了,不討債,不劈柴,不說不吉利的字眼。客家方言“入哩年界禁忌多,唔敢亂講莫囉嗦。”作過年心理“緩衝”。

大年三十,吃完年夜飯,發完壓歲錢,長輩反覆叮嚀晚上睡覺不能關燈,灶臺上的煤油燈不能熄滅。說是招歲(守歲),天增歲月人增壽,以兆延年。挑燈睡覺?上半夜倒犯忌不了,反正要看春晚。下半夜怎麼能睡得著?可是,民俗如同天規,不可逾越。憑藉禁忌這魔力來約束人的心理和行為,大家還是安分守己。

一夜連兩歲,五更分兩年。辭舊迎新,大年初一,全家人起床特別早。“不能罵人,不能打人。不講粗話,不講髒話,哥就哥,叔就叔,……”小孩子聽了奶奶和太太一番囉嗦後,去串門了看熱鬧了,去炫耀自己的新衣服了。

按往常,掃把不離手的媽媽把房前屋後、室內室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了,今天卻一反常態,鞭炮碎紙滿地都是。我不經意拿起掃把,奶奶立刻對我擺擺手。我會意到了,大年初一不能拿掃把,會掃掉黃金白銀。知道這是很荒謬的東西,為了尊重禁忌民俗,聽老人話,沒有去犯忌。這忌諱不僅沒有產生消極因素,反而有了這特殊的文化符號,似乎聞到了一股濃郁的年味。

印滿歷史轍印文化符號的禁忌,一個接一個,無時不有。媽媽催大家吃早飯了。桌上放著糯米圓(湯圓)、芥菜、醃菜,什麼都沒有了,與昨晚比有著天差地別。大年初一要吃齋,還這樣傳統?是呀,禁忌作為習俗文化在民間流傳很久,摒棄難,堅持也難。吃湯圓,兆示全家團團圓圓,不喜歡吃也得象徵性吃一個。這個節點上,依順長輩是一種尊重與孝敬。然而,這樣的“齋菜”是沒有食慾,可長輩都要吃,下輩好意思?勉勉強強。吃著吃著,吃齋的來歷重新在腦海裡浮現:在食不果腹的社會,窮苦人家平時很少有肉吃,靠大年三十晚暴吃一餐,如果第二天連續吃葷,腸胃不適應引起消化不良。窮人苦得起,病不起吶。為了避免這種現象,老祖宗充滿智慧,禁忌是為了保健養生。

按照傳統風俗,大年初一宗族一脈除了聚一聚濃厚感情,吃新丁粄、嘗新丁酒外,就是挨家挨戶相互拜年。每到一處,不能久留。上午沒走遍,下午繼續。午飯後爺爺又在提醒大家,不能午休。否則,一說是會崩田坎,二說是會禍起病床。唉,又有這麼多儀式?反正沒種田了,看它崩到那裡去!可還有一點怎樣去應對?回家過年,就是好好體驗鄉風民俗,對忌諱的敬畏。雖然知道是虛構的,但又不可輕易去冒犯。這又是什麼緣由呢?原來,不能午休,這天相互拜年接連不斷,自己卻在睡覺,會使對方有所尷尬。

節日禁忌涉及到方方面面,多種多樣,零零散散。對諸多事項、人群都說“不”,針對勞動婦女也不乏其例。不準挑水,說犯麻風麻雀洗澡;不準洗衣服,說會引來老鷹捕捉小雞;不準去菜地,狗會去亂拉屎。不能做針線活, 避免與人爭吵。振振有詞,鑿鑿有據。封建社會,勞動婦女不分天晴下雨,日復一日地勞動,連大年大節也無特殊。為了婦女們安穩休息一天,老祖宗編造了美好謊言。

今天,輪到我們勸服母親、奶奶了,要求她們要好好休息一天,不能出爾反爾!

老家過年,禁忌之多,批量出現。古老的鄉俗文化,充滿故鄉泥土氣息,散發出瀰漫的年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