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吟系列·古人


云中吟系列·古人

古今日月同。


  “尧夫非是爱吟诗,为见圣贤兴有时。

  日月星辰尧则了,江河淮济禹平之。

  皇王旁伯经褒贬,雪月风花未品题。

  岂谓古人无阙典,尧夫非是爱吟诗。”


  有客问:何谓古人?

  答客曰:古,故也。自古在昔,时间久远。《说文》曰: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徐铉曰》:“十口所传,是前言也。”或曰:以自身父母宗亲言,人逝三年为作古。“十,口”之前为曰“古”,或以为十代之前曰“古”;以人类年代推,久也,始也,盖百年之久以上可称“古”。

  人者,《礼记》云:“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天地之大德所生物也。

  故古人,或指十代之前故去之人,一则指“先祖”。


云中吟系列·古人

高山虚音声。


  古人一词,最早来源于《周易》,称“古者”,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亦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上古结绳而治。”故后人把伏羲氏时代称为“上古”,而至周文王则定义为“中古”,《易经·系辞》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意思是,《周易》起于文王及周公也。此之所论,可知文王为中古。及至孔子时代,则是下古。《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古人一词,另一处来源则是《尚书》,《尚书·咎繇谟》:“舜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粉米。”意思是法令或文字须遵修旧文,但不穿凿,故《尚书·召诰》曰:“稽我古人之德”,“其能稽考我古人之德,以匡正君心,况曰其又能考谋以从天道乎!”

  《黄帝内经》中也有对“古人”的记载,黄帝称之为“上古之人”。曰: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云中吟系列·古人

盈盈一水间。


  “圣人之道,言必循经,事必稽古。”故古书中多用“古人”一词,非为博引,实为“重古道而不忘本也”。《论语》中亦记载了不少孔子谈古论今的典故: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盖古者射以观德,但主于中,而不主于贯革,技力不可以同科,但礼射志正体直之德无妨一致。周衰礼废,列国兵戈,故出现以“力”贯革的现象,故孔子叹之。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言古者,盖论今。古者谓圣王之世,其时道德立身,上取躬行,士敦实践,故耻躬不逮。及至后世,尚言语而无力行,故孔子叹之。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中华人文自伏羲氏起至唐虞三代,修己治人之道大备,以道德为基,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时人不知圣人之意,以为今能胜古,故自作聪明,以为创作,故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且好知。老彭,即老子,在周为守藏室史。长年有德,子尝从学问礼,亲而尊之,故曰“窃比于我老彭”。

  “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云中吟系列·古人

踏雪觅古风。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道德。今之学者为名利,其终至于失德。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有对“古人”的记载,不过语义玄妙,故不做多解,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云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