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史记之周本纪第四(上)

《史记》中周本纪篇幅较长,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其一为武王发之前,周室先祖兴国时期;其二为武王伐纣,灭商而建立周王朝,至幽王亡国,也即我们常说的西周时期;其三自平王东迁雒邑,东周始,至三家分晋,周王室已日益衰微,对于诸侯已无管辖之力,这段时期也就是春秋时期;其四即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无力命令诸侯,各诸侯称王称霸,交伐不断,直至秦迁周室,灭六国。

(原本想分西、东周两篇,但由于篇幅原因,本文至武王崩而成王立,为上篇,剩余内容分中、下两篇。)

闲话史记之周本纪第四(上)

后稷(弃)

后稷,名字叫弃,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姜原,姜原是帝喾的正妻。姜原在野外见到巨人的足迹,心情舒畅想要踏着巨人的足迹,踏上之后身体行动像怀孕的人一样,怀胎十月之后生下一子,姜原觉得这个儿子不祥,就把他丢弃在狭窄的巷子里,过路的马牛等都避开他不去践踏;于是姜原又想把他丢弃在山林里,恰好碰上山林中有很多人,就又将他丢弃在水渠中的冰上面,有飞鸟用翅膀来给他保暖。姜原认为这是神的旨意,就把他抚养长大。因为当初想要丢弃他,所以取名叫弃。

闲话史记之周本纪第四(上)

后稷

弃从小就很独特,心智就如伟人一般。喜欢栽麻、种豆,他种出来的麻、豆长势都很好。长大成人之后,弃就喜欢农耕种田,能够根据土地的特性来选择适宜的谷物种植,民众也都仿效他去种地。尧帝听说之后,就任命弃为农师,天下的人都受此恩惠,弃居功至伟。舜帝感激他对民众的贡献,把他分封至邰(地),名号叫后稷,姓姬。后稷的兴盛,就在陶唐、虞、夏几代,后世都很有贤德。

公刘

公刘是弃的重孙,当时家族已经迁移至戎狄地区,公刘重新恢复后稷的功业,专事农耕,适应土地的特性耕作,使得行路人有盘缠,居家者有储备,人民仰赖他的恩德,多迁居而投靠他。周室的兴盛从这里开始,当时的诗人用诗歌来赞美吟诵公刘的恩德。

古公亶父

公刘之后传九代,到古公亶父。

闲话史记之周本纪第四(上)

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恢复后稷、公刘的旧业,积德行义,人们都很拥戴他。当时有戎狄部族贪图财物来攻打他,古公就把财物给了他们。过了一阵戎狄想要土地与人民,又来攻打,人民都很愤怒,想要迎战。

古公说:"人民拥立君长,是希望能对他们有利。现在戎狄为了土地和人民来攻打我们,人民在我的治下,与在他们的治下,有什么不同呢?人民要是为了我去打仗,靠牺牲别人的父亲和孩子来成全我的统治,我不忍心。"于是古公就同他的亲近左右迁徙到了歧山脚下。而当地人民也扶老携幼,全部跟随古公,来到岐山脚下。就连周边国家的人们都听说古公仁慈,前来投奔他。从此古公废除戎狄的习俗,建造城郭和房屋,分成邑落居住,设立五种官职。人民都用诗歌赞颂他的恩德。

古公有三个儿子,分别为太伯、虞仲与季历。小儿子季历娶太任为妻,生儿子昌,生子时有祥瑞。古公说:"我的后代中能够成大事的,应该就是昌了吧。"太伯与虞仲都知道古公想要立季历好传位给昌,于是两人便逃亡到荆蛮,身刺花纹,剪短头发,让位给季历。

西伯昌(文王)

闲话史记之周本纪第四(上)

文王会太公

西伯昌的事迹在上篇殷本纪中已有所涉及。西伯遵从后稷、公刘的旧业,施行古公、公季的法度,笃行仁义,尊老爱幼。礼贤下士,士人纷纷前来投奔。伯夷、叔齐在孤竹国,听说西伯乐于敬养老人,一起投奔了他。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人也前来投奔。

崇侯虎在纣王跟前诬陷西伯,说西伯招揽诸侯将不利于纣王。于是纣王将西伯囚禁在羑里,西伯的僚臣闳夭等人,找来了美女奇物和好马,通过费仲献给纣王,纣王高兴,才释放西伯,并赐给西伯弓矢斧钺,使西伯能够征伐诸侯。告诉西伯说他坏话的人是崇侯虎。

西伯献给纣王洛水以西的土地,请求纣王废去炮格之刑,纣王也答应了他。

西伯回到周地后,暗自积德行善,诸侯都来请他裁决是非。当时虞、芮两国的人有讼事不能裁决,就前往周地。他们进入周的地界,看到种田人都互让田界,民众都以谦让长者为美德。虞、芮两国的人还没见西伯,就已自觉惭愧,相互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人所耻于做的,还去见周伯做什么?去了也只是自取其辱罢了。"于是互相谦让而去。诸侯听说后,都赞扬西伯是受有天命的君主。

次年,西伯征伐犬戎,又次年,征伐密须。再次年,打败耆国。殷商的祖伊听说后,害怕此事,就把情况上报给纣王。纣王说:"我做王难道不是有天命吗?他能怎么样!"又一年,西伯征伐邘。后年又征伐崇侯虎。之后开始营建丰邑,并从岐山下迁都到丰邑。

武王发

闲话史记之周本纪第四(上)

周武王

武王即位后,尊姜尚为师,周公旦为辅相,另有召公、毕公等人辅佐他,遵循光大文王遗业。

九年后,武王在毕祭祀文王,然后在东方阅兵,到达盟津。设立文王的木牌神位,用车运载,放置于军中。武王自称为太子发,表示是奉文王的名义征伐,不敢独断专行。然后告诫司马、司徒、司空、诸节:"行事要小心谨慎,言出必行!我没有才能,全靠祖上留下的有德之臣,才能够继承祖先基业,各方面都要建立赏罚规则,以巩固先祖的功业。"于是起兵。师尚父发出军令:"集合你们的部下,带上你们的船只,迟到的斩首。"武王渡黄河,到河中央时,有白鱼跳进武王船中,武王俯身拾起用以祭祀。渡过河之后,有一个火团从天而降,落在武王的屋顶上,化为乌鸦形状,颜色赤红,发出魄魄的声音。当时诸侯不约而同前来盟津会盟的,有八百人。诸侯都说可以去讨伐商纣了。武王说:"你们不知道天命,现在还不是时候。"于是班师回来。

又过两年,纣王杀了比干、囚禁箕子,昏乱暴虐更甚于前。商的太师疵、少师强都前来投奔周。于是武王向所有诸侯宣告称:"殷犯下大罪,我不得不全力讨伐他。"于是武王依照文王遗志,率领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穿戴甲胄的战士四万五千人,东进讨伐殷纣。十二月的戊午日,军队全部渡过盟津,诸侯都来参与讨伐,武王说:"要勤勉,不可懈怠!"武王于是作《太誓》,向众人宣告:"现在殷纣竟然听信女人的言语,自己断绝与上天的联系,背离殷的正统,疏远自己的兄弟,废弃其先祖的音乐,采用淫乱的音乐去窜改典雅的音乐,以取悦他的妻妾。所以我现在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将士们,要努力奋战,不能有第二次、第三次了!"

二月甲子日的凌晨,武王在商郊外的牧野,举行誓师。鼓励将士们讨伐纣王,当时诸侯派兵参加会盟的,共有战车四千辆,列阵于牧野。纣王听说武王前来,也发兵七十万抵御武王。武王派师尚父和百夫长利用武士挑战,引出纣王军队,再用大部队奔袭纣王军队。纣王军队人虽多,但都无心作战,只盼武王快速攻入,掉转武器攻打纣王,为武王开路。武王驰击纣王的军队,纣王军队溃不成军,纷纷背叛纣王。

纣王败退回城中,登上鹿台,把他的宝玉都穿戴在身上,自焚而死。武王手持大白旗指挥诸侯,诸侯都向武王拜手致敬,武王也向诸侯拱手回礼,诸侯都听从于他。

武王来到商的国都,城中的百姓都在城郊迎候。于是武王派群臣告诉商的百姓说:"上天将降福给你们!"商人两次跪拜武王,武王也还礼拜谢。进城之后,到了纣王死的地方。武王亲自用箭射纣王三次才下车,再用轻剑刺他,用黄色的钺砍下纣王的头,挂在大白旗上。然后又到纣的两个宠妾那里,这两个宠妾都已上吊自杀。武王又射了三箭,并用剑刺她们,用玄黑色的钺砍下她们的头,把她们的头挂在小白旗上,之后出城回到军中。

第二天,武王向上天祭告纣的罪行,承受天命,革除殷商,接受上天圣明的命令。武王将殷的遗民分封给商纣的儿子禄父。因为刚平定天下,尚未安宁,就派他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辅佐禄父治理殷国。然后又命召公释放箕子出狱,命毕公放百姓出狱,在商容的闾门上设立标志以表彰他。让南宫括发放鹿台的钱财和巨桥的粮食,用来赈济贫苦的贱民。又命令南宫括、史佚搬走殷人的九鼎和宝玉。命令闳夭为比干的墓添土筑坟。命令宗祝祭奠阵亡将士。然后撤兵回到西方。

武王到各国巡视,记录政事,作《武成》篇。分封诸侯,向他们分发宗庙祭器,作《分殷之器物》篇。武王追怀古代圣王,于是嘉封神农的后代于焦,黄帝的后代于祝,帝尧的后代于蓟,帝舜的后代于陈,大禹的后代于杞。接着又分封功臣谋士,师尚父位次第一,武王封尚父在营丘,为齐。封他的弟弟周公旦在曲阜,为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叔鲜于管,叔度于蔡。其他人也都依次受封。

武王召集九州的君长,登上豳(地)的山丘,眺望商的都城。回到商都城后,彻夜不眠。周公旦前来探望,问他为何不睡,武王说:"告诉你,上天抛弃了殷商,从我没出生到现在的六十年间,农业荒芜,蝗虫遍野,正是由于上天不享用殷商的祭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成功。上天建立殷的时候,曾任命贤人三百六十人,殷对他们既不显用,也不宾礼,轻蔑抛弃以至有了今天。我还没有得到上天护佑,哪里有时间睡觉?要确定得到上天护佑,就要使四方之人依从京都,把恶人全都找出来,跟纣一样的贬责他们。要日夜辛勤地慰劳百姓,招徕贤士,以便安定我们周朝。我要弄清楚各种事情,直到德教布流四方而使周朝兴隆光明。从洛水河湾延伸到伊水河湾,居地平坦没有险固,那正是夏代定居的地方。这里南面可以见到三涂山,北面可见太行山,回头能看到黄河,还有洛水、伊水,不要远离这里建都。"于是营建了洛邑作为陪都然后才离去。放马在华山之南,放牛在桃林之野;放下干戈,整军回国,解散军队: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武王战胜殷之后两年,问箕子殷之所以灭亡的原因。箕子不忍心讲殷的坏话,只拿保存或灭亡国家适宜做和不适宜做的事情道理来告诉武王。武王也感到惭愧,就向箕子询问天道。

武王生病。天下尚未安定,众大臣公卿都很害怕,于是恭敬虔诚地占卜,周公因而斋戒沐浴,自愿作武王替身,想代替武王去死,武王的病稍有好转。

后来武王逝世,太子诵即位,这就是周成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