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简单论述

中国古代社会的宰相一直在朝政中占有重要地位,丞相从出现开始就担负着辅助皇帝,参与国家大事的职责,所以它的演变过程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简单论述


宰相制度的演变

秦朝开始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这也算是正式确立的宰相制度,丞相的职务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所以秦朝的丞相地位高权力大。

西汉时期设置了丞相作为宰相官职,叫法虽有不同但是承担的职责基本一样,但因为皇权和相权历来的矛盾,所以当相权权力较大时就会威胁皇权,皇帝就会采取措施削弱丞相的势力,比如汉武帝时期设置了内外朝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基本上朝政都被一些世家大族所把持,所以宰相的权力基本上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但是那个时候三省制度已经慢慢开始形成。

隋朝承袭了前朝的一些制度,设置了尚书、内史、门下三省,但是有一个缺陷是三省所属职权没有明确的规定,虽然同为宰相但是没有达到相互牵制的效果。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简单论述


唐承隋制设立了分工明确的三省,虽然长官同为宰相,但是三省之间相互牵制,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保证国家正常运行,所以相对来说制度比较完善。

五代十国时期宰相制度延续唐朝,但是设立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枢密院,地位仅次于宰相,但是却分走了宰相的一部分权力。宋朝时期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时期,所以对宰相的权力也是采取分权的方式进行,设立二府三司制。

至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吸收了汉族的文化,也曾设立过宰相制度,基本承袭了唐宋的政策,但是也符合少数民族自己的特色。到了明朝最初设立了中书省管辖国家行政事务,但因为胡惟庸案爆发,此后开始废除了宰相,权分六部,皇权进一步集中,设置了内阁,但并没有宰相之权。清朝本身也是少数民族政权,有自己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而后又承袭明朝制度设立内阁,虽然有宰相之名,但是没有宰相实权,尤其是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简单论述


宰相制度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宰相制度的演变逐渐体现出来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是宰相的职位并非世袭,在古代封建社会只有皇帝的地位是世袭的,其余官员都是按照选官制度进行筛选,而宰相是皇帝根据才能选取的,所以虽然地位较高,但是具有非世袭的特点。

第二是宰相的职责从产生之初就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虽然历朝历代皇权和相权的争夺从没有断过,但是也正是这种争夺推动了制度的发展和进步,在历朝历代调整的政策中能看到宰相制度的发展变化。

第三是宰相的名称和职责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从一开始产生宰相制度的时候,宰相的职能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但是不同朝代赋予宰相的权力不尽相同,名称也有所变化,比如有的时候叫宰相、丞相、大司马、尚书令等等。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简单论述


宰相制度演变的原因

对于封建社会实行的宰相制度来说,能够呈现这样的演变特点是有原因的:

第一点是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尖锐成为推动宰相制度演变的重要动力,对一个国家来说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宰相是最高管理者,如果没有宰相的帮助,可能单靠皇帝一个人很难管理国家,所以时间长了宰相的权力越来越大,而皇帝感觉到了威胁,二者之间从一开始的信任慢慢转变成为权力的争夺,最典型的就是历朝历代皇帝为了分割相权而制定的措施,直到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

第二点是客观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宰相制度的演变,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对于统治者来说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调整措施,比如说在五代十国乱世时期军队地位提高,枢密院就变成一个至关重要的机构,宋朝成为正式的宰相机构等等,宰相制度的演变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

总的来说,在一个国家中宰相的权力即代表了官僚集团的权力,又代表着辅佐皇帝的臣子,相当于是两重身份,但也正是有了它的存在才让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显得更加的丰满,在政治制度史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