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的善心:袁項城的救命人,清王朝的掘墓者

晚清拾遺錄(十三):唇亡齒寒。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瀛臺幽禁中掙扎了十年的光緒倔強而不甘地告別了他的江山與社稷,慈禧在二十多個小時後亦駕崩,背後是撲朔迷離的廟堂爭鋒。袁世凱捏了一把汗,畢竟光緒先於慈禧逝世是他最願意看到的結局。維新變法期間的諸多間隙,身不由己的袁世凱成為光緒以及維新派最記恨的那個人,臨終傳言所書的那個“斬”字,自然有後來人銘記於心,這個人就是光緒的弟弟,大清的新任掌舵人攝政王載灃。

張之洞的善心:袁項城的救命人,清王朝的掘墓者

作為晚清最後三年實際上的舵手,正值青年的載灃雖然性格軟弱,但是有足夠的精力與幹勁,處心積慮地謀劃著除掉袁世凱,一切只是時間問題。載灃清楚地記得當年的御前改制會議上,有恃無恐的袁世凱,即使自己拔槍相向仍然面不改色,這個李鴻章之後位高權重的漢臣,已經具備了可以撼動清廷皇室的實力,他必須果斷出手,太后臨終前的意思也很明確,此人不可留。

張之洞的善心:袁項城的救命人,清王朝的掘墓者

但是袁世凱得以逃過一劫,一位晚清名臣可以稱之為袁世凱的救命恩人,此人就是南洋集團的首領張之洞。作為與北洋軍齊名的“自強軍”的創始人,南洋新軍也是清末舉足輕重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而張之洞卻並不像袁世凱那般擁兵自重,這位兢兢業業的老臣在慈禧生前應詔入京,雖說是虎落平陽,但是兩江、湖廣地區的督撫卻願意唯其馬首是瞻,在廟堂之上擁有絕對的話語權。所以當攝政王載灃與慶親王奕劻商議關於袁世凱的事宜時,與袁世凱同一陣線的奕劻直言此事關係重大,不可僅由皇室宗親做主,應該和漢族重臣商議,張之洞無疑是最需要問道的人選。

張之洞的善心:袁項城的救命人,清王朝的掘墓者

載灃隨即召見張之洞,這位為大清江山操勞了一生的一代名臣,不由嘆息起來,大有兔死狐悲之感。雖然張之洞在處事時十分愛惜自己的羽毛,此時仍然在沉思半響後坦言:“主上年幼,應以穩定大局為重,懲辦重臣,後患無窮。”載灃雖已面露難色,張之洞仍接著直言:“王道坦平,願攝政王深思,開缺回籍即可。”瞻前顧後的載灃,最終對於張之洞的表態表示認同。雖說一直以來張之洞並不是十分待見匪氣十足的袁世凱,但是在緊要關頭,張之洞卻成了廟堂之上敢為袁世凱說情的幾位人物之一。

張之洞的善心:袁項城的救命人,清王朝的掘墓者

最終,宣統元年入冬後,東躲西藏的袁世凱等到了可靠的消息:“罪不至死。”逃過一劫的袁世凱,此時還帶著一絲沾沾自喜,他本以為是心腹段祺瑞在駐地南苑興兵譁變,清廷忌憚北洋軍所以對其網開一面,其實真正的救命恩人卻是行將就木的漢臣張之洞,對於皇權至上的那個時代來說,殺掉一個袁世凱易如反掌,但是如何穩住尾大不掉的北洋集團,才是愛新覺羅家族真正忌憚的,張之洞不過是像李鴻章那般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熟諗穩定壓倒一切,為苟延殘喘的困獸續命而已,他也看不透自己究竟是保下了匡扶天下的良將,還是養虎為患後準備涅般的一代梟雄。

參考資料:《晚清七十年》、《大清滅亡啟示錄》、《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