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自为墓志铭》:令人捧腹的生平,是旁人不懂的无奈人生

墓志铭,一个严肃的名词。

人固有一死,一生荣华或是穷困,死后是“人死如灯灭”,还是进入另一空间继续“活”着?比起当今这个没有信仰的时代,对于“死后名”这个问题,古人想得比现代人要严肃得多。

在中国,古人坚信人轮回,相信人死后会进入另一个世界,即阴曹地府。那里有阎王、有判官、还有掌握人生死的生死簿,他们将决定进入地府发人是投胎重生还是永世不可超生。

张岱《自为墓志铭》:令人捧腹的生平,是旁人不懂的无奈人生

叶芝墓志铭:冷眼看生死,一骑度红尘

为了方便判官辨认鬼魂,不错判,古人便为死人撰写墓志铭。自秦汉时期便有墓志铭,到唐朝已经非常流行。

因为墓志铭得写的漂亮,找个有名的文人大家写个墓志铭,在古时候可谓是种时尚。可别以为流行,墓志铭就谁都可以写,那可是要花钱的。

能赚钱嘛,文人接私活就很正常了。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就经常替人写墓志铭,但凡来求者,没有不应的。像韩愈这种文采斐然的大名人为墓主人写不吝夸赞的溢美之词,报酬自然是不低。

不得不叹,多读书读好书是很有必要的。

不是谁都有墓志铭的,芸芸众生皆归于一抔黄土,坟堆相看两不厌,坟头青草不相知。

名人有何不同?名人都有墓志铭,我想,这大概是为了区分名人与平凡人最好的好办法了。(当然也可能是分辨墓主人是穷人和富人的办法)

墓志铭就如同现在人用的名片,区别是它在阴曹地府使用。

有的人一生都没用过名片,而有的人不可能不用名片,墓志铭就是那阴间名片

但是墓志铭这么严肃的东西,可不都是高大上,有的可能还奇葩滑稽,或者很个性。

高大上的,比如哲学大神康德的墓志铭“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意思是“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震撼人心,一件是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一件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

这墓志铭看了是不是肃然起敬?哲学大师就是不同一般。

张岱《自为墓志铭》:令人捧腹的生平,是旁人不懂的无奈人生

玛丽莲•梦露

再看看玛丽莲•梦露的墓志铭“37、22、35,R.I.P”,不说的话,你一定猜不到这些数字代表什么。

这三个数字是梦露的三围。是不是很任性?

而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调侃中是他对死亡的态度,作为一个作家兼酒鬼,对海明威来说,死亡和喝醉没什么区别。

都是外国人的墓志铭,那中国人的呢?

相对外国人没有生平,甚至没有出生地的一句碑文,中国古人对于墓志铭却要严谨得多。

墓志”出自明代徐师曾的《文本明辨序说》中的“按志者,记也;铭者,名也。”

所以墓志铭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通常写死者相关信息,比如出生地啊,名字啊,生平事迹什么的;后一部分是“”,主要是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虽然只有两部分,但是撰写墓志铭可不是随便写写的,得有概括性,还得有独创性。

比如汉朝大将韩信的墓志铭,“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便已概括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

虽说墓志铭要严谨,但从前面列举的墓志铭就能看出,因为墓志铭的独创性,使得墓志铭各具特色,可数学、美诗、幽默等形式,有他人撰写的墓志铭,也要自撰的墓志铭。

张岱《自为墓志铭》:令人捧腹的生平,是旁人不懂的无奈人生

武则天画像

当然也有极特别的墓志铭,比如中国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的墓志铭——无字碑

武则天一生经历确实太过丰富,她的墓志铭要真写那得石块巨石碑才行。然而无言胜有声,一块“无字碑”不仅不觉唐突,反倒是很贴切。

既然讲墓志铭,那只讲歌颂赞扬这类的就无趣了 ,古人才情兼具惯会夸人,看多了就觉得都差不多,那不如来说说幽默铭

说到幽默铭,那就不能不提《杨一笑传》,看完这篇一分钟长度的墓志铭,让人有一种古人花样作死即视感。

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①良方,肤之,卒。

这杨一笑分明就是个秀啊!

学了三年文啥也不是,学个武吧,偏偏能射中敲鼓的,好在是学艺不精,不然闹出人命来,不让他负责只是赶走那还真的是客气了,所谓人生路漫漫,不能放弃啊,于是再去学个医,总算学出点名堂,却把自己给毒死了。

真是人生多精彩,样样皆重来,最后还自己把自己坑死了,实在奇葩。

张岱《自为墓志铭》:令人捧腹的生平,是旁人不懂的无奈人生

杨一笑墓志铭

后来有好事者图好玩儿,便把这段墓志铭改成了下面这则笑话。

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又从商,一遇骗,二遇盗,三遇匪;遂躬耕,一岁大旱,一岁大涝,一岁飞蝗;乃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遂至地府,久候阎王升堂,不耐,问之,鬼卒曰:王阅足下卷宗,狂笑,休克于堂上,未醒。

死了即死了吧,还去阴曹地府祸害了一把阎王,古人诚皮啊!

说奇葩,这个杨一笑只能算作第二,堪称第一的是一个名叫张岱明朝文人,他可算是个不走寻常路的时代叛逆者。

看看他自己写的墓志铭。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

回首二十年,真如隔世。

张岱《自为墓志铭》:令人捧腹的生平,是旁人不懂的无奈人生

张岱《自为墓志铭》部分

张岱出生望族,家境殷实,传说家中藏书三万余卷。

张岱还在“浙东四大史家”之列,又被成为“小品圣手”。如此优秀的他,却硬是不走寻常仕途之路。

看看这前半生的作为,古人读书为功名,他倒好,放浪形骸,自由快活,什么功名不功名,科举都不去,前半生顺心而为,可谓尺度够大花样够多,谁知道四十八岁那年,清军入关,一朝国破家亡,玩不起了,甚至还得饿肚皮。

然而就算是死后要听阎王发落,这墓志铭写的也是够率真了,大有“阎王爷啊,您看着发落吧。”的意思。

但其实,张岱并非真的如自己所说这般不堪。

史料记载,张岱出生望门,但那时明朝已有衰颓之势,从小虽也有登科之志,想要兴邦救国,却无奈屡次不中,便只得寄情市井玩乐。

张岱48岁那年,明朝覆败,清朝执政,按理说以张岱之才,在清朝做个官,大展宏图不是不可,可张岱不愿做“识时务者”,转而投了南明王,却又不被重用,几经辗转算是认命了,便回乡养老,写下这一墓志铭。

张岱是有才有情有志的,可惜都被时代的车轮碾得粉碎。

张岱《自为墓志铭》:令人捧腹的生平,是旁人不懂的无奈人生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生自撰墓志铭

古人对“死”是避讳的,无事不可言死,但对于“死亡”和“生命”确实心怀敬畏的。

古人相信轮回,敬畏生命与鬼神,对于“死亡”,墓志铭便是为“身前身后名”而存在。

墓志铭除了作为墓主人生平志,或歌功颂德作用之外,还有警醒后世之用。

对于古人而言,墓志铭是一个人的一生,是身后传世的形象;而对于现代人而言,墓志铭是与历史佐证的资料来源,是古代文学、书法以及刻工技法的研究材料,是研究古代社会,史实,社会制度以及生活习俗的素材。

现代人对于墓志铭的好奇,或在墓志中的故事,或是碑帖的书法。

临摹上一帖书法,心中也会想想若要给自己也写墓志铭,自己会怎么写,别人会怎么为自己写?

生命的长河中,人们就像一颗颗砂砾,在河水流淌中被打磨出只属于自己的生命意志。

“人死如灯灭”,现代人不信奉鬼神也不执著轮回,可是人固有一死,死亡的最终结果就是在同样的生命长河中被遗忘。

人们害怕死亡,更害怕被遗忘。

“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大概是人们害怕被遗忘最有力的证据。

“名留青史”太难,假如要给自己写一段墓志铭,你希望会是以什么样被人想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