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認識自己的“真面目”

王陽明:認識自我。

王陽明:認識自己的“真面目”

作者|墨書

在文章開始之前,我們先來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認識你自己嗎?”

很多人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都會感覺特別可笑和無聊,因為我們每天都照鏡子,每天都看身份證,每個人見到我們都會喊自己的名字,怎麼能說不認識自己呢,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擁有自己的家庭,擁有自己的事業,擁有自己的人際關係圈子,包括自己的思維和智慧等等,對於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知,當然認識自己。

但是很遺憾的告訴你:“從智慧的層面,談不上真正認識自己,你所說的擁有事業,家庭,人際關係圈子,包括思維意識,僅僅是你擁有的,而不是本來的自己。”

比如說,有一天你會不小心弄丟了工作,也會因為你不懂得珍惜而使家人遠離於你,你的思維意識也會因為你經歷了一些事情而改變,所有你認為是你自己的東西,它僅僅只是你所擁有的,而不是本來的自己。

王陽明:認識自己的“真面目”

佛家有一個概念叫做“眾緣和合”,在無常的世界中,世間萬事不斷處在變化之中,我們當下並不是“不存在”,而是“不常在”,我們擁有的自己也是一個暫時存在的狀態,你所認為本來是你的狀態,只是在多方多方因緣之下,塑造的當下的自己,而世界則是一個無常的世界。

在王陽明的《傳習錄》中有這樣一句話:

“不思善不思惡時認本來面目,此佛氏為未識本來面目者設此方便。本來面目,即吾聖門所謂良知。今既認得良知明白,即已不消如此說矣。”

如果一個人將自己的思想侷限於自己遇到的“無常”的自我中,那麼他的一生會活得非常痛苦,而世間的大多數人都是這樣,這個世界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一切,富貴,榮辱,失敗,得意等等,都會撩動我們的心。

當我們人生得意的時候,就會非常開心,當我們遇到糟糕的事情時就會非常失落沮喪,因為這一些無常的現象進入了自己的心,這就是沒有真正認識自我產生的問題。

王陽明:認識自己的“真面目”

那麼什麼是自我的“真實面目”呢?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上面所說的你擁有的工作,事業,家庭,人際關係,圈子等等,像是一個劇本,你只是在這個劇本中扮演一個演員的角色,當你進入這個角色時,你擁有的這些東西就是你的,當你跳出這個角色時,那只是一個戲曲上的一角。

這個時候你便看到了本來的面目,人生就是一場戲,不可執念於戲中,當然我們更不可跳出於戲外,因為“真我”與“假我”之間不是完全的剝離。

人生的本來面目也包含在人生經歷的戲曲之中,也就是“真我”也在“假我”之內,兩個狀態不是完全分開的,而是互相包含的。

我們唯一要明白的是,人生出現的所有狀態,如同人生戲曲上的一幕,無論是富貴還是寵辱得失,得意失意等等,都只是角色之中的某一個情節,就像你看電視劇一樣,一個人的一生有好也有壞,某一種狀態的出現都是紅塵之中的一幕而已。

王陽明:認識自己的“真面目”

而我們認識“本來面目”的目的,也是讓自己以慧眼去看到人生出現的所有狀態,無論是好還是壞,都不會過度的讓自身沉溺於角色之中,即便是人生得意的時候,也不會因為過分得意而導致得意忘形,人生失落的時候也不會過分沮喪而讓負面情緒驚擾了自己的內心。

所以真我和假我之間是相互存在的,我們去看待生命中所出現的一切時,不會被其迷惑,但是身處於這個角色之中,我們也能讓自己生活的更好。

這個時候我們便明白《道德經》之中老子所說的“復歸於嬰兒”,和佛家中所說的“放下分別心執著心的本來面目”,以及莊子所說的“呆若木雞”的含義。

就是讓我們放下對於事物的分別心,區別心,不以分別心區別對待萬物,無論事物出現的好與壞,都能欣然的接受生命中出現的一切狀態,包括愛恨情仇,苦樂交織,仇恨,恐懼,焦慮等等,因為這些情緒也是自身的一部分。

王陽明:認識自己的“真面目”

接受我們人生角色之中的任何狀態,但是不以區別心去判斷這些狀態,用看似木訥的狀態去應對人生,才會發現真我,這就是“看清人生真面目”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