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將心事託飛鴻


獨將心事託飛鴻

清代樸學大師很多,慣常給人的印象是冬烘守舊,尋章摘句,不問世事。其實這只是一種偏見。可以說大多數清代學人不僅關心天下大事,而且也很有作為。就經師這一特殊群體而言,達到經世致用水平的也不在少數。這裡簡要介紹一下清人胡承珙。

胡承珙 字景孟,號墨莊,安徽涇縣人。他早年很聰慧,十三歲就進入邑庠讀書。後來中拔貢又中進士。從翰林院編修做起,做到御史和給事中。在做御史期間,他認為“以身居言路,當週知天下利弊,陳之於上,方不負職。”他多次上疏改革財政虧空方面的弊端,都得到採納施行。因政績突出,被派到福建等地做巡撫。最後去臺灣任兵備道。臺灣當時社會治安不好,形勢很混亂,胡承珙在臺灣的三年,興利除弊,緝盜安民,幹了不少好事。事無鉅細,親自處辦,終因操勞過度,得重病請假去職。

胡承珙早年工詞章,後究心經術。他平生喜歡講學和與人討論問題,“遇有講求實學者,率殷勤造訪,引為同志。人或投以撰著,必細加考核,別其是非,不為虛文酬酢。”“解經多心得,不苟同前人。”而且治學十分勤奮,“歸裡後,益專力著作,不預外事,住經恆至夜分,寒暑弗輟。”

胡承珙的著作很多,有《毛詩後箋》三十卷,《儀禮古今文疏義》十七卷,《爾雅古義》二卷,《小爾雅義證》十三卷,《求是堂詩集》二卷,《奏摺》一卷,《文集》六卷,《駢體文》二卷等。其中《儀禮古今文疏義》在他就職於京師之時就開始寫作,一直寫到出任臺灣之後。“每日公務餘暇,輒纂數事。” 可以說相當努力了。他認為鄭玄注儀禮參用古、今文二本,“撮其大略,有必用其正字者,有即用其借字者,有務以存古者,有兼以通今者,有因彼以決此者,有互見而並存者。閎意妙指,有關於經實夥。遂取注中疊出之字,排比梳櫛,考其訓詁,明其假借,參稽旁採,疏通而證明之“。

獨將心事託飛鴻


胡承珙在學術上最大的貢獻是在詩經學這一領域。其畢生精力所專注者,在《毛詩後箋》一書。此書“採集甚富,而其最精者,在能於傳文前後會出指歸;又能於西漢以前古書反覆尋考,貫通詩義,證明毛旨。蓋以鄭君後漢人,去毛公已遠,其語言文字名物訓詁,未免不獲盡通,箋之於傳,遂有申毛而不得毛意者,有異毛而不如毛義者,故從毛者十之八九,從鄭者十之二三。” 在乾嘉徵實之風盛行之時,主張求是的胡承珙在其《詩經》學著作《毛詩後箋》中,在是順從文本之意還是遵從古說《詩序》中艱難縫合,最終捨棄文本之意,遵從《毛詩序》之說,顯示出矛盾而又複雜的《詩經》詮釋觀。在《毛詩後箋》的寫作過程中,他與長洲陳奐往復討論不絕,因此修改了三四次手稿,直到臨終前遺言囑陳奐校補,陳奐乃為續成之。

獨將心事託飛鴻


胡承珙詩寫得也不錯,現存很多,有一首《雁來紅》,很能體現他內心情懷,“三年長劍倚天東,手種扶桑映日紅。數遍園中閒草木,獨將心事託飛鴻。”

胡承珙於五十七歲時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