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辩证
概念: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主要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景岳全书•传忠录》亦说:“虚实者,有余不足也。”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所以实与虚是用以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意义:
分析疾病过程中邪正的虚实关系,是辨证的基本要求,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病体的邪正盛衰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虚证宜补,虚实辨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实实虚虚之误。
(一)虚证
含义: 指以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以“不足、松弛、衰退”为主要症状特征的证。
基本病理: 正气亏虚、邪气不著。
证候表现: 由于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等受损程度的不同及所影响脏腑器官的差异,证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因此难以概括几个症状作为虚证的典型证候。
病因: 由先天禀赋不足所导致,但主要是由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所产生,如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之源不足;思虑太过、悲哀卒恐、过度劳倦等,耗伤气血营阴;房室不节,耗损肾精元气;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大吐、大泻、大汗、出血、失精等,使阴液气血耗损等,均可形成虚证。
(二)实证
含义: 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有余、亢盛、停聚”为主要症状特征的证。
基本病理: 邪气盛、正气不虚。
证候表现: 由于感邪性质与病理产物的不同,以及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差别,实证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同样难以用几个症状全面概括。
病因: ①因风、寒、暑、湿、燥、火、疫病以及虫毒等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所致;②内脏功能失调,气化失职,气机阻滞,形成痰、饮、水、湿、脓、瘀血、宿食等有形病理产物,壅聚停积于体内所致。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1.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2.虚证、实证的真假辨别
特征: 一般来说,虚证具有“不足、松弛、衰退”的特征,实证具有“有余、亢盛、停聚”的特征。但当患者的正气虚损严重,或病邪极其盛实时,会出现一些与其虚、实病理本质相反的“假象”,从而影响对虚、实证的准确判断。
分类: 有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两种情况。
(1)真实假虚证
含义: 是指疾病的本质为实证,却出现某些“虚羸”的现象,即所谓“大实有羸状”。
表现: 实邪内盛之人,出现神情默默、身体倦怠、懒言、脉象沉细等貌似“虚赢”的表现。
证候鉴别: 虽默默不语但语时声高气粗,虽倦怠乏力却动之觉舒,虽脉象沉细却按之有力,与虚证所导致的真正“虚羸”表现有所不同。同时还可能伴随疼痛拒按、舌质苍老、舌苔厚腻等实证的典型表现,可作为鉴别。
病因: 由于火热、或痰食、或湿热、或瘀血等邪气或病理产物大积大聚,以致经脉阻滞,气血不能畅达所致,其病变的本质属实。
(2)真虚假实证
含义: 是指疾病的本质为虚证,反出现某些“盛实”的现象,即所谓“至虚有盛候”。
表现: 正气内虚较为严重之人,出现腹胀腹痛、二便闭塞、脉弦等貌似“盛实”的表现。
病因: 由于脏腑虚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气机不畅所致,其病变的本质属虚。
证候鉴别:
腹虽胀满而有时缓解,不似实证之常满不减;
腹虽痛而按之痛减,不似实证之拒按;
脉虽弦,但重按无力,与实证所致表现存在不同,同时可能伴随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质娇嫩等虚证的典型表现,可作为鉴别。
注意事项: 当出现上述“大实有羸状”或“至虚有盛候”的情况时,一定要注意围绕虚、实证的表现特点及鉴别要点综合分析,仔细辨别,从而分清虚、实的真假。
阴阳辩证
1.概念
阴、阳是归类病证类别的两个纲领。
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无所不指,也无所定指,故疾病的性质、证的类别以及临床表现,一般都可用阴阳进行概括或归类。
2.阴阳辨证的重要性
阴证与阳证是根据阴与阳的基本属性而划分的,还可以用于归纳疾病的病位、病性和病势,由此可见阴、阳在辨别病证中的重要性。
文献记载:
①《素问》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②《类经》说:“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故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
③《景岳全书》亦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3.六类证的关系
①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反映了病变过程中几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现象。
②此三对证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来概括病情,所以只能说明疾病在某一方而的特征,而不能反映出疾病的全貌。
③六类证相互之间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既不能相互概括,又不能相互取代,六者在八纲中的地位是相等的。
4.阴阳两证与六类证的关系
阴阳两纲可以统率其他六纲而成为八纲中的总纲。
阳: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阴: 里证、寒证、虚证属阴。
5.阴阳二证的划分
阴证与阳证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是相对而言的。
如与表证相对而言,里证属于阴证,但里证又有寒热、虚实之分,相对于里寒证与里虚证而言,里热证与里实证则又归于阳证的范畴。
因此,临床上在对具体病证归类时会存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情况。
閱讀更多 張針人聊養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