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欧阳锜谈《金匮》杂病以“虚实”为纲的辨治方法

名医欧阳锜谈《金匮》杂病以“虚实”为纲的辨治方法

杂病包括内、外、妇、儿各科,《金匮》儿科只遗留小儿疳虫蚀齿方,主要是内科,其次是妇科,再次是疮疡外伤科。探讨仲景治杂病的理论方法,也要根据症状和脉象,辨析各种疾病及病中所见各证,从而发现杂病病脉证治的主线。

《金匮》首篇提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故治疗杂病,既要注意到“形体有衰”,又要重视“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当“补不足”而“损有余”。由此可见,虚、实就是观察内伤杂病的主线。以虚实变化为纲,也就可以分析杂病各证动态变化。

虚者,形体组织有所亏损,具体见证,多表现为五脏虚损诸证。如“失精家,少腹弦急,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肾之精气亏损。“脉沉小迟,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泻,食不消化也”,为脾胃虚寒。虚则补其不足,补肾用肾气丸,补脾用黄芪建中汤、理中汤,仲景已为后世立法。

实者,实邪结聚,致血脉壅塞不通,具体见证,多表现为血水痰食诸证,如胸满、唇萎、舌青,口燥但欲嗽水。烦满如有热状,其脉反无热(不见数脉)。腹不满而言满为淤血证。喘满,心下瘩坚,甚则咳满胸中痛。面色黎黑,脉沉紧或沉弦为痰饮证。实则损其有余,祛淤用下淤血汤,逐饮用十枣汤,均须祛邪迨尽,不嫌峻猛。但虚与实必须严格掌握,所以《金匮》提出治肝补脾之法,但又强调“肝虚时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也就是要避免造成“虚虚实实”之失。

名医欧阳锜谈《金匮》杂病以“虚实”为纲的辨治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