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純熟,不輸楷書四大家的南宋《王宰墓誌銘》有藝術有故事

南宋《王宰墓誌銘》,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高104釐米,寬79釐米,雙面刻。正面刻篆書“宋故王府君墓誌銘”八字,二行,行4字,反面刻墓誌正文楷書24行,滿行34字,首行磨滅6字,僅餘“志銘”二字尚可辨識。

精美純熟,不輸楷書四大家的南宋《王宰墓誌銘》有藝術有故事

墓誌是將通常的墓誌與志蓋合二為一,這種形制據目前所知,僅有餘姚市丈亭鎮梅溪村出土的南宋《王逨墓誌》、鄞州區東錢湖鎮橫街村出土的《史希道墓誌》與此相同,應該是北宋末、南宋初流行的一種形制,由於流行時間較短,故類似的墓誌形制較見

精美純熟,不輸楷書四大家的南宋《王宰墓誌銘》有藝術有故事

據童兆良先生《檢點上林文明》記載,王宰墓位於原彭橋鄉藤岙沙子嶺。1962年此墓被拆,墓誌銘出土後由彭橋鄉東頭村山林隊獲之當洗衣板,1982年12月24日文物普查時發現,而後由童兆良先生徵集,今藏慈溪博物館。

精美純熟,不輸楷書四大家的南宋《王宰墓誌銘》有藝術有故事

墓主王宰《餘姚六倉志·列傳》高岵傳注中有載:北宋紹聖年間(1094—1098年),上林鄉經常遭受旱災,為了解決蓄水灌溉問題,王宰、高岵等人舍田築堤,形成了上林湖。當時的上林湖面積58頃,其中王宰捐田630畝,楊姓捐田3畝,其餘為高峋、高岵兄弟所捐,同時“因堤為閘,以時啟閉,至今賴之。”

精美純熟,不輸楷書四大家的南宋《王宰墓誌銘》有藝術有故事

上林湖的出現,不但解決了當時上林鄉的農田灌溉問題,而且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而王宰、高岵、高峋等人慷慨捐田的義舉,功不可沒!清代高步瀛《上林嘆》詩中有:“憶昔建立始北宋,遁翁(高岵號遁翁)王宰田樂輸”之句,可見王宰是上林湖的最初建立者之一。

精美純熟,不輸楷書四大家的南宋《王宰墓誌銘》有藝術有故事

捐出630畝田地,這絕對是一個大手筆,可見王宰是個經濟實力相當雄厚的大地主,而且又非常樂善好施,墓誌中記載了王宰“捐基址作寨柵,固上林之湖堤,築三山之海閘”等義舉,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極其慷慨的慈善家!

精美純熟,不輸楷書四大家的南宋《王宰墓誌銘》有藝術有故事

墓誌記載王宰卒於南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享年七十。上推可知王宰生於北宋哲宗紹聖二年(1093年)。如此看來《餘姚六倉志·列傳》高岵條所載北宋紹聖年間修築上林湖時,王宰還剛剛出生,估計記載有誤。我以為“紹聖”可能是“紹興”之誤,也就是說上林湖的始建年代不在北宋紹聖年間,而應該在南宋紹興年間。

精美純熟,不輸楷書四大家的南宋《王宰墓誌銘》有藝術有故事

墓誌記載王宰與胡沂的外婆家莫家同裡,都居住在當時的上林鄉。

精美純熟,不輸楷書四大家的南宋《王宰墓誌銘》有藝術有故事

墓誌記載王宰與胡沂的外婆家莫家同裡,都居住在當時的上林鄉。

墓誌的撰文者胡沂,(1107-1174),字周伯,紹興府餘姚縣雲柯鄉人,南宋著名學者、諫臣、書法家。官至禮部尚書,是姚北柏山胡氏中地位最為顯赫的一位先祖。《宋史》、《餘姚縣誌》、《餘姚六倉志》均有傳。

精美純熟,不輸楷書四大家的南宋《王宰墓誌銘》有藝術有故事

胡沂為官正直,忠於國事,生性耿直豁達,任職期間,曾多次進諫皇上。建議戌邊將士開荒種糧減少政府開支;推行文臣武將職位等級評定標準,激勵文臣武將奮發上進;同時創辦習武學堂,設立武科考試,優勝者提拔任用。這些建議被皇上一一採納。

精美純熟,不輸楷書四大家的南宋《王宰墓誌銘》有藝術有故事

胡沂一生愛好經史之學,著有《經史》五卷,《史說》五卷、《奏議》八卷、《臺評》三卷,《邊講餘抄》五卷、《經筵東宮故事》四卷、《遵拙齋雜稿》二十卷,學術著述頗豐。

精美純熟,不輸楷書四大家的南宋《王宰墓誌銘》有藝術有故事

同時,胡沂又是一位頗有造詣的書法家,今傳有他的一件作品《致壽翁節推尺牘》,草書墨跡七行,刊登於臺灣《故宮週刊》第九十七期,寫得兔起鵲落,淋漓酣暢,書風近於薛紹彭。

《新唐書》為其另作新傳,但亦僅三百餘字,雖然涵蓋了王宰一生大部分重要歷官,但於其生平諸多大事件中的細節並未展開。新近出版的《洛陽新獲七朝墓誌》中所收錄的王宰墓誌,備述其生平行事,恰好彌補了史傳漏略的缺憾

精美純熟,不輸楷書四大家的南宋《王宰墓誌銘》有藝術有故事

張應橋先生曾據此墓誌勾勒了王宰一生的經歷,但對於傳世文獻與出土墓誌之間的關係,則未加以辯證,故本文將對這一方面著重闡述。茲錄墓誌全文如下:

大唐故檢校司空太子少傅贈司空太原王公府君墓誌銘並序\\中散大夫使持節汝州諸軍事守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州防禦使柱國賜紫金魚袋馮圖撰\\朝請郎前行太原府參軍李黓書\\公諱宰,字鈞之,太尉公第二子也。太尉公宗系勳烈,備於先志。公生而穎晤,奇表秀髮,方頤燕頜,材武絕倫,彎弓六\\鈞,馬槊無對,博涉經史,尤善篆隸。講武之暇,多集儒士,談議無倦,太尉公器愛焉。年未弱冠,為武寧軍都將,士眾悅服。初,\\憲宗皇帝掃蕩兇叛,兩河震駭。太尉公握兵上游,忠順許國。長慶中,燕齊魏鎮相次逐帥建長,請命於朝。四境連兵,方勞\\廟算。太尉公率先忠款,遣公入侍。\\穆宗皇帝詔曰,諸侯侍子,前古則然,詞約禮卑,益彰義訓。始自都將,擢為太子右贊善大夫。未幾,遷雲麾將軍、右龍武軍將軍知軍事。寶曆\\元年,封太原郡開國子,食邑三百戶。二年,加侍御史,復兼御史中丞。\\文宗皇帝即位,以公勳臣子,有檢操,試以理郡,觀其業履。大和元年,以銀青光祿大夫兼御史中丞,出為光州刺史,進封太原郡開 \\國公,加邑至千戶。

為政清慎,弋陽人安之。四年,遷澤州刺史,加邑至二千戶。高平之政,如弋陽之化。尋遷澧州刺史。公為澧州,慈惠\\顯著,陟課計最,理行第一,澧人至今歌詠之。自是,朝廷推其才實,凡重難之任,議者以公為舉首。

七年,徵為右龍武軍大將軍、\\知軍事兼御史中丞。九年,守本官加御史大夫。開成元年,以檢校左散騎常侍,出為鹽州刺史,御史大夫,充本州防禦使及諸軍防秋押蕃 \\落等使。於是,天子下詔曰:聞其頃歲,緝綏澧陽,版圖有加戶之功,郡人有詣闕之請,載洽時論,可謂長才,天下愈推為賢侯。\\善吏五原,撫接雜虜。前後為政者,率皆利其牛羊善馬,因生讎擾,公清約自處,恬怡寡慾,為郡四年,封部清謐。開成四年,遷隴州刺 \\史,充本州防禦使。五年,檢校工部尚書,充邠寧慶等州節度觀察等使。在邠州四年,撫戎訓俗,法尚寬簡,尺籍倫理,公儲羨溢。會昌三年,\\武宗皇帝潛運宸算,問罪壺關。以公勳賢嗣,韜鈐妙密,忠厚可倚,用武之地,推誠付囑。複檢校工部尚書,充忠武軍節度、陳許\\蔡等州觀察等使。其秋,詔以本官兼充河陽行營諸軍攻討使。先是潞帥劉從諫死,其子稹握父眾,求代其位,揚兵四境。\\武宗赫怒,天討龔行。河陽節度使王茂元屯兵天井下,連戰不捷,疾悸求解。天井下臨覃懷,勢逼河洛。衣冠士庶,莫不惶駭。奸謀訛言,亟生 \\恟動。詔以公為攻討使,代茂元之任。公拜詔之日,引兵渡河,環洛居人,室家相賀。師之所歷,秋毫不犯。

屯於萬善寨下,\\賊壘皆哭。天井關在太行山頂上,寇堞星聯,建瓴之勢,萬夫莫仰。賊恃險憑固,聚食持久,坐待師老,冀緩靈誅。

公掩其不備,夜遣馬\\步都虞侯董佐元、黃頭先鋒將趙峰、赫連權等引銳師直上太行山巔,夜走七十里,公引大斾繼進,九戰拔天井關。賊眾宵潰,驚蹂 \\自投山谷死者不可勝計,殺傷略盡,翊日告捷。\\武宗大悅,詔加兵部尚書,依前攻討使。天井下臨高平郡,俯視如蟻,走塵炊煙,無所逃隱,賊眾遊騎,投礫可及。自是狡穴妖巢,不復自 \\守。明年,諸城盡降,賊稹傳首關下,公凾獻之,上黨平。詔加紫金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僕射。全師凱旋於許。平潞之役,\\公實元勳,謙默自持,未嘗言戰。初,公以陳許等軍屯天井,石雄以河中等軍屯冀氏,朝廷責功於二帥。公連戰拔天井 \\關,威名大振。賊黨傳劉稹首,先詣公營。詔公引天井軍合冀氏軍入其巢穴。公按軍徐進,以示不竟。功名之際,\\美同羊祜,策勳未稱,天下賢之。尋以本官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御史大夫,充河東節度觀察等使。未幾,加司空,申上公之命。\\今上即位,念功圖舊,以公北門鎮守,政令修舉,加檢校司徒,鎮守仍舊。公以勳臣舊德,戀深臣子,拜表乞覲。大中三\\年元正,朝賀在廷,上目而壯之,加光祿大夫,復歸鎮守。初,公屯兵天井,賊尚稽誅。自春涉夏,軍士飲山泉,寢蒿艾,及秋大疫。\\太行峻險,餫軍多阻。公大散家財數千萬,躬撫戰士,補卒振旅,辛勤盡瘁,竟清殘孽。朝廷愛其忠力,復倚圖功。\\今上初收河隴,西羌別種,屯聚隘險,劫奪行人,抄略餫路。上臨軒嘆息,思得統將。臺臣等惶恐,以公名聞,即日,詔以 \\ 公守本官領河東。先差兵士,並沙陀及諸蕃部落子弟等,充招討党項使,兼指揮振武、天德、靈鹽、邠寧、夏綏、鄜延等州,同討党項兵馬事。其\\所詔昭義、易定、河陽、宣武、滄景、陳許、鄭滑、天平、平盧、兗海、浙西、宣歙等道,赴夏州塞門行營,士馬並令權取公指揮。其屬左右神策、\\京西、京北諸鎮,有控臨党項處,緩急要兵,掎角相應。便行文牒,指使推轂,委重之任,古今無倫。公受命奮發,蓬首即路,引兵進戰,直\\入塞門。屬餫路阻艱,軍食不繼,數以飢卒,邀戰不整。朝廷以老師費財,詔省戍卒。

復以公檢校司徒,充河陽三城節度、懷\\孟澤等州觀察等使。未幾免鎮,以太子少保分司東都。九年秋,檢校司空兼太子少傅,依前分司東都。公襟量弘裕,不以榮悴嬰懷。\\拜袞登壇,保傅分洛,一推忠順,默無尤違,士類以此多之。十年十月廿三日,寢疾於洛綏福裡之私第,薨,享年六十三。 \\ 天子震悼,罷朝一日,贈司空,賻以布帛。明年二月五日,卜葬於河南府河南縣梓澤鄉張封原,先太尉公之兆次。有子男二十 \\三人,女一十五人。長子弘宗,夔王府司馬。次子懿宗,汝州長史。次子贄,檢校國子祭酒兼侍御史。次子次宗,袁王府參軍。次子吟,檢校太子\\賓客兼侍御史。次子演宗,江州潯陽縣尉。次子顏,右龍武倉曹參軍。次子虔宗,亳州文學。次子建宗,懷州參軍。次子彥宗,左司御倉曹參軍。\\次子澧宗,左司御胄曹參軍。次子嗣宗,左金吾衛騎曹參軍。

其次曰儒宗、曰顒、曰頒、曰頡、曰頤、曰頻、曰願、曰顧、曰頊、曰頏、曰頃。鹹以貴胄,將\\登顯仕。用禮檢之操,以孝謹持其祖父業。女適良士,公出自綺紈,弱冠登崇顯,自幼及貴,不知艱難,而氣不矜豪,慮必深逈,歷官中 \\ 外,焯有名烈。及為將帥,隆樹勳績。德善一貫,終始可銘。銘曰: \\ 王實大姓,自新以垂。兆起卜淮,浚派延枝。江左風流,互盛迭衰;皇朝多士,疊慶重熙。太尉材雄,早宣力用。司徒懋德,弈\\葉增重。公忠激發,雷風震動。天實降神,精誠入夢。

條頒澧浦,惠政洽聞。律靜五原,時號能軍。\\ 天子求理,公為能吏。天子治戎,公拜彤弓。文武兼任,報政奏功。豈獨才克,公誠有融。蠢爾壺關,逆豎狂\\猘。所恃者何,天險重閉。盈兇貫毒,蟠氛作沵。蝸結蛛罹,恬為得計。公振長策,屯師蓄鋭。一夕霆飛, 不容睇。禽驚獸蹙,迎弓盡殪。建\\旆‌ 頻 ,收其勝勢。妖巢夜覆,逆首宵傳。暢轂才逞,一方晏然。帝曰元臣,武振功宣。

申命左揆,錫乃勳賢。公拜稽首,非臣 \\‌。天討有罪,臣當奉職。循牆疾走,逃遁莫克。拜詔惟恭。式昭懿德。帝念北門,王業之基。授以徵鉞,總乃如貔。上 \\‌之命,載申載馳。天澤就加,公功之宜。羌戎未寧,中軍卜帥。壇成禮渥,星高將貴。聯營盡護,群藩畢寄。將振庸祗,中輟朝 \\‌。‌河內,辭‌東‌。孤卿峻袟,以優以遊。

國倚元老,朝傾壯猷。百身徒贖,大運遽流。\\‌悴,爰申‌。‌瘁,天不愸遺。存歿之盛,惟公盈之。慶祉有餘,子孫是貽。\\這無疑是一篇正式而堂皇的文字,墓誌中的王宰,忠勇仁義,謙遜退讓,十足的高大全形象,但如若比讀傳世文獻中有關王宰的記錄,卻可以發現與墓誌記載的諸多出入,兩者之間的矛盾,折射出的是王宰其人多重的面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