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先生:一個人身上若有這個特徵,是在為自己積福

季羨林先生:一個人身上若有這個特徵,是在為自己積福

家庭大本營


已關注


季羨林先生:一個人身上若有這個特徵,是在為自己積福


中國人對“生死”看得十分重要,尤其在乎是否長壽。在古代人對“求生”的慾望更強烈,你要不信,去研究很多詞語跟人的壽命有關。

比如給老人祝壽稱“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為新婚夫妻道喜“百年好合”“白頭到老”等。

近代一位有名的國學大師季羨林,享年高壽98歲,對於季老這樣用生命追求學問的人,對生活的感悟與普通人肯定有所不同。


季羨林先生:一個人身上若有這個特徵,是在為自己積福


季羨林晚年,曾分享:“時光流逝,一轉眼,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活得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預算。有人說,長壽是福,我看也不盡然。

人活得太久,對眾生的相,看得透透徹徹,反而鼓舞時少,嘆息時多。”

深以為然。在現代社會,一個人的能力強,不一定幸福,因為只要你願意下苦工夫,能力就能提升。人在江湖,害怕的是什麼?想說不敢說;能說不願說。


季羨林先生:一個人身上若有這個特徵,是在為自己積福


《論語》中說“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孔子是說,一個人可以和他講直話,但自己怕得罪人,不對他講直話,這就對不起人。有些人無法和他講直話,如果對他講直話,不但浪費,而且得罪人。

聰明的人應該怎麼做呢?孔子說“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這話什麼意思?意思是說真正智慧的人,知道該說什麼,怎麼說,而且既不會失信也不會傷人。

就像季羨林先生說的“要說真話,不講假話。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我十分贊同,一個人身上若有這個特徵,是在為自己積福。


季羨林先生:一個人身上若有這個特徵,是在為自己積福


01 滿招損,謙受益

著《朱子治家格言》理學家朱柏廬,說“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晚清曾國藩也說“凶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

很多的賢人看重做人說話的學問,認為話多容易出錯,甚至讓自己陷入困境。現實生活裡,有時跟對方聊得挺投機,然而高興的心情,容易讓人失去“身份感”。

什麼話不該說什麼話能說,都一股腦兒地說出來,很多時候你不知道為什麼對方生氣不理你,就是因為自己“得意忘形”。


季羨林先生:一個人身上若有這個特徵,是在為自己積福


甚至會覺得和對方聊得來,出賣別人的隱私或秘密,這樣是不對的。無形中傷害了一個人,還容易變成製造謠言的人。

雖然有些人會用“我不知道”“我是好心”當藉口,但如果再三這樣,那就不值得交往。

尋找錦州200多名膝蓋疼痛的人,艾草膝蓋貼1折,沒有效果包退廣告

厚艾康

立即下載

古人說“沉默是金”,不話多不是口才不好,而是懂得做人,無形中會為自己積累福氣。


季羨林先生:一個人身上若有這個特徵,是在為自己積福


02 猜不透人,就別話多

每次走親戚,總能聽到長輩們誇獎表姐厲害,能“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其實表姐學歷不高,但她從事銷售行業,總是能夠根據不同的客戶,揣測他們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真實想法,然後做推銷。因此表姐上班沒到一年,就提升到了主管的位置。


季羨林先生:一個人身上若有這個特徵,是在為自己積福


《鬼谷子》有言:“口者,心之門戶,智謀皆從之出。”一個人的嘴巴說出什麼話,往往表現出真實的為人,這是很難遮掩的。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和一個人相識不久,很難認清對方。

所以平常,你會不會遇到這樣的狀況:你真心的對待別人,以為對方也把你視為“好朋友”,但是遇到困難他卻不關心?或者背後說你壞話?

古人說“人心隔肚皮”與人交往,最好的方式就是“話不說滿”。


季羨林先生:一個人身上若有這個特徵,是在為自己積福


03 留一份心,說七分話

人際學大師卡耐基認為,“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用現代方式表達出聖經中“欲人施於己者,必先施於人”的金科玉律”。

其實卡耐基提出的是理想化的人際關係,和我們的孔老夫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些相似。

仔細觀察身邊的人際關係,好像是這麼一回事。你不願意做的事情,或者不想承受的的事情,還要把這些加到我的身上,自然這樣的關係會出現問題。


季羨林先生:一個人身上若有這個特徵,是在為自己積福


但是,現代人都說看“人品”,但是有人說他好有人說他不好,到底該聽誰的呢?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既然我們沒辦法及時看清對方的真面目,我們就沒必要把所有的話都說給對方聽。

如果對方也是真心交往,那沒問題。但是要是對方“別有用心”呢?

我們不把人視為“惡”,但也一定不能給“惡”放行。既然分不清敵人還是友人,就要堅持住自己的原則,話說一半留一半,不可全部掏心掏肺。


季羨林先生:一個人身上若有這個特徵,是在為自己積福


曾國藩說,“處事貴熟思緩處,熟思則得其情,緩處則得其當。”做人也是如此,既要留心與什麼樣的人交往,也要避免自己成為那樣的人。

生而為人,也想與人為善。唯有以善交善,方能為自己積福德。所以做人要注意季羨林先生說的,話不說滿、話不說全。

倘若一個人身上有這個特徵,那是在為自己積福。做人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您還有哪些經驗?歡迎留言。

源自網絡資訊,貴在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