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吒!神話故事《西遊記》竟源出廣武古河陰之第二篇石猴奔東土

提起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真可以說是家諭戶嘵,婦孺皆知。其中的故事情節、場景、人物,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

八六版《西遊記》電視劇播放次數和收看人數都創出了收視最高峰。影響吸引了幾代人為其痴迷為其傾倒。也成了中外無數影視迷們茶餘飯後所津津樂道的主要話題。也引來了無數人對其故事情節的研究和探討。

經研究考證:原來《西遊記》故事就發生在我身邊,那就是今天的廣武,即古時的河陰。提起《西遊記》就得先說一說故事的第一主人公齊天大聖孫悟空。然而孫悟空是古河陰曆史的化身,是其變幻如其神通七十二變的多變形象。

上次說道石猴夏啟開裂石而出驚天地泣鬼神。開啟了中國幾千年家天下的新時代。啟成了諸候(猴)之長夏大王!日月如梭斗轉星移,隨著人世變換。石猴夏王的足跡在古河陰南部的登封、伊洛河流域的斟鄩移動。而他的屬下方國小猴(候)商也在移動足跡,有一天商候從檮杌來到了古河陰西北的大伾山在附近強大取代夏為商大王流轉十一代又回到了水簾洞附近的敖山(今廣武山)水簾洞即敖山西部原河陰與汜水縣交界處王村石板溝北的汜水入濟河的石門洞。因其洞下水如簾而命之。石猴在此為王定都為敖都,亦即是敖來國之都也!這時石猴奔東土的第二個形象~商王仲丁。

夏王朝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其國都原來在登封一帶,後來遷到了伊洛河流城的斟鄩(今鞏義稍柴一帶),滎陽此時應屬夏王朝轄地。在榮陽廣武鎮大師姑發現的夏代城址應該是夏王朝設在東方的一個軍事重鎮,也有可能是夏王朝的一個方國。

商,原是夏王朝的一個方國,《國語·周語》記載“商之興也,禱杌(too wu)次於丕山”。意思是商王朝起家於丕山一帶,丕為山名,即後世所稱之大伾山。大伾山即今汜水河以西之山,現在所處的位置是在滎陽西北,而遠古時之大伾山山體很大,自今汜水一直向東北方向延伸。丕即土,大伾山即沒有石頭的大山,即今滎陽北部的廣武山,在遠古時也應屬於大伾山的範疇,汜水入黃河口向東至今滎陽牛口峪的這一段山在春秋時叫過伯牛山,伯是大的意思,牛,即醜,五行中醜屬土,伯牛山即大土山,這是大伾山名稱變化的一個例子。既然“商興於丕”,那麼滎陽北部、西北部一帶應是商興之地。

夏朝量後一個夏王桀荒淫無道,弄得國人怨聲載道,於是,國富民強、不甘忍受夏桀奴役的商湯率領他的臣民進行了一次“革命”,在今滎陽西北部皋城一帶打敗了夏桀的軍隊,這裡是夏的東方門戶,夏桀軍隊失敗,門戶洞開,商湯率軍直指伊洛,推翻了夏的統治。

商湯建立商王朝,傳至十一代王仲丁(名莊),亳(bo)遷於隞(ao)。

隞都在敖山上,敖山在古代應是大伾山的餘脈。其地望(地理位置)在今滎陽北部,已淪於黃河,“隞”也作“囂”,隞、囂二字古代相通。囂字中間的一頁,代表頭,“口”代表聲音。頭邊有四個口,表示聲音巨大。山怎麼會發出巨大的聲音呢?原來,這是古代黃河頂衝大伾山發出的聲音。以山有巨大聲音分析,建在山上的隞都距黃河不遠。歷史上也是這樣記載的,說仲丁“自亳遷囂於河上”。

仲丁為什麼要將國都建在山上呢? 這裡面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為避水患,原國都亳都數次被淹,損失慘重,需擇高地徹底解決國都水患問題:二是出於軍事目的,要徵代東方的藍夷(國家名)。

仲丁將國都亳遷於隞,第六年發動對藍夷的戰爭,在位九年去世,在位期間,未見國都有水患的記錄。仲丁弟外壬(名發)繼王位,仍居於此,在位十年去世。其弟可亶(名整)甲繼王位,才將國都自隞遷於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