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所當然-反省

  1. 理所當然是按照道理應當是這樣的意思。但是往往很多人並不能感知到事情的道理,而只是依靠自己的情緒去要求。這就很容易讓被要求的人內心當中產生一種極其憤怒和不平衡的感受,從而有可能將談話進行到一種極端的境況當中,進行不下去。生活和工作當中處處是這樣的例子,比如有些已經步入社會當中的啃老族對父母說的話-你生了我你就得好好的養著我。這就是內心當中沒有感知到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自己的輸入輸出是完全需要依靠自己來解決的這個道理所引發的理所當然,如果不是因為你和你父母之間的親情所在,你會在外面喝西北風;
  2. 接上一條。任何一個人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都應該對你們所交談的事情的本質都有深刻的理解,這樣才能在一定的層次上得到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就上面那個例子,父母是生了你,但是他們把你養到心智成熟的那一刻(大概18歲左右)的時候,已經完成了他們的任務,你從那一刻起你就要獨自完成自己的輸入輸出和積累,至於你在這個過程當中會遭遇什麼樣子的痛苦,那是你成長過程當中所必須經歷的痛苦,沒有任何一個人需要為此負責。否則你父母這樣要求他們父母所遭受的拒絕誰來承受,你嗎?
  3. 大部分人所謂的困擾都是因為潛意識最淺層的情緒,觀念,認同,信念所造成的,偶爾有一小部分人可以意識到這是因為潛意識的中層經歷,印象,記憶,傷害所支配和決定的,只有極為少數的人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所謂的困擾的根源在於自己的遺傳基因,也就是潛意識的最深層次。這個分佈的規律不是你讀多少書就可以意識到的,而是你要經歷很多事情以後才能夠感受到的,大部分人在經歷到第二個層次的時候就已經年老體衰了,根本沒有任何的精力和體力再去發掘和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了;這很無奈,但是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的解決辦法;
  4. 很多人看了我寫的關於讀書的小短文以後就來諮詢我有沒有給他推薦的書籍,或者讓我給他們判斷一下他們自己的讀書方法,但是我在要求他們交換這個意見的時候就徹底的不說話了。他們的心裡觀念很簡單,不就是讓你說幾句話嗎,怎麼還有條件。其實我倒不生氣,只是我更加的期望以後能有更多的人能夠明白你覺得別人的東西對你有好處,那一定是別人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出來的結果,你完全應該對這些東西付出自己的成本。如果你對這一個規律不明白,那麼你在工作和生活當中永遠會以一種理所當然的態度去行事,這是很沒有好處的;或許你現在還不能感受到,但我確定你過上幾年以後你一定會知曉它的重要性,除非你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沒有任何的反思;
  5. 修行的最終目的修的是你自己的心,而不是向外求一個所謂的正果。你一旦有了想法說想求得一個正果,那就是在用自己的得失之心來驅動自己的心,而無論是哪一個派別,其首要的要破除的心就是自己的得失之心。這是很多修行的人所不能理解的一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你想一想你自己是在什麼情況下有了修行的念頭,一定是在經歷了一些讓自己內心不舒服的事情之後才會有的想法,你想要這個不舒服的感覺消失或者不影響你以後的生活,所以你想出來了一個修行的概念去執行,這其實就是在自己想辦法折磨自己;其結果一定是一場遊戲一場夢;
  6. 接上一條。那怎麼辦呢?你想一想修行這個詞的意思,修正自己的行為。而人的行為是其內心感受穿透內心能量驅動思維模式產生言行的一個過程,也就是說其本質在於自己的內心感受和內心能量,內心感受是心的一種基本功能,不可能消除,那麼你就只能去控制自己的內心能量的厚度了,絕大部分人需要去增強這種內心能量,越多越好。這樣就可以從根本上決定了你自己的行為,也就達到了修行的最終目的。這從表面上看是修心,但從本質上看是圍心;從認知層次的角度來說,你的內心能量是支撐你認知層次的主要力量,所以一旦你的內心能量增強了,你的認知層次到達一定水平以後你就會看透很多東西,那個時候你也就能夠採取有效的措施;
  7. 今天從早上7.30開始看書一直到下午5.30,中間就出去吃了一頓飯洗了一下車佔用了30分鐘,真的是足足看了有9個半小時的書。沒什麼目標或者太過於起伏的感覺,只是覺得不能浪費了自己的時間,於是就用閱讀來組成自己的時間成分,至少以後在回顧的時候不會因為一整天什麼事情都沒有做而產生一種生命不曾起舞的愧疚感。至於你說的有什麼收穫之類的,那就是我現在輸出的一種積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不必在意;
  8. 內向和外向只是對於你長時間行為特徵的一種形容,一種描述。無論是內向還是外向都不改變你這個人,只是你要在你所從事的工作當中適當的調整一下,或者你直接將自己的工作和你本身的特性結合在一起,這樣就不會有羨慕別人遊刃有餘的想法和念頭的了。因為你行為上的改變是需要極其長時間的內心反應的,你只是在外表行為上的改變並不會帶給你多大的效果,而且你會時時刻刻的擔心自己的外界行為是不是外向,這很痛苦;所以解決的辦法最好就是不要輕易改變你的內心感應,試圖去找尋適應內心的氛圍;
  9. 有時候做規劃的時候要注意你要有一個大一點的規劃,不需要特別細緻的具體細則。很多人都會說如果沒有具體的可以衡量的細節去把控,那麼自己的規劃最終是不能夠落實到位的。但是我想問問你,你之前做的非常具體的規劃真的都落實到位了嗎?比如說一年讀多少本書,賺多少錢,運動多少個小時。這裡面有兩個很容易搞混淆的事實,第一個是具體的實施步驟一定是隨著自己的狀態不斷變化的,這就需要你不斷的調整才可以,而這種不斷的調整勢必會讓你覺得煩不勝煩,最終也執行不到位;其次是大一點的規劃是用心去決定你的行為而不是用標準的行為去影響你的心;
  10. 猶豫不決的人其原因很簡單,就是不能夠相信自己做出的行為會不會帶給自己期望的結果。這其實很沒有必要,因為如果你沒有具體的行為發生,那麼一定是沒有任何的結果產生的。於是你自己的心裡就會不斷的在糾結自己要不要去做,或者哪裡還沒有想到,不保險。其實在你擁有了對這件事情足夠的知識和見識以後,你不妨先走出具體的一步,再根據出現的結果來適當的調整自己的行為,這就讓你單純的內心當中消耗轉換為一種可持續進行的循環。走出這一點很重要;


理所當然-反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