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運指是寫書法不可少的,不然寫不出好作品!

包世臣的一生經歷了長期的幕遊生涯,足跡遍及楚、蜀、蘇、浙、齊、魯、燕豫等地。在此間包世臣結識了許多摯友,如嘉定錢坫、陽湖張琦、錢魯斯、常州李兆洛、武進張惠言、黃乙生、朱昂之、荊溪賙濟、秀水王良士、吳江吳育山、懷寧鄧石如等,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據其自述,包世臣曾向黃乙生、朱昂之、王良士、吳育等人請教過學書之法。但包世臣在聽取各家有關書法的討論之後,並沒有死守一家之信條,而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進一步的實踐經驗將其進行了有機的組合,並最終提出自己的執筆主張——運指。

包世臣:運指是寫書法不可少的,不然寫不出好作品!

包世臣在《藝舟雙楫·述書上》一文中曾說到:“(餘)執筆宗小仲而輔以仲瞿。”我們先來看一段黃小仲關於執筆的論述:“食指須高鉤,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間,使食指如鵝頭昂曲者,中指內鉤,小指貼名指外拒,如鵝之兩掌撥水者。故右軍愛鵝,玩其兩掌行水之勢也。大令亦云飛鳥以指畫地。此最善狀指勢已。”對黃小仲的這一方法,包世臣在《藝舟雙楫·述書中》中曾進一步做過詳細的闡釋:“今小仲之法,引食指加大指之上,置管於食指中節之端,以上節斜鉤之;大指以指尖對中指中節拒之,則管當食指節灣,安如置床;大指之骨外突,抑管以向右,食指之骨橫逼,挺管以向左,則管定;然後中指以尖鉤其陽,名指以爪肉之際距其陰,小指以上節之骨貼名指之端;五指疏布,各盡其力,則形如握卵,而筆鋒始得隨指環轉如士卒之從旌麾矣。”

包世臣:運指是寫書法不可少的,不然寫不出好作品!

透過包世臣的這段解說可以看出,黃小仲關於執筆方法的論述其實並非什麼新巧之法,依然是人們常說的“五指執筆法”。然而,除此之外,我們還窺到了一些更為重要的內容——主張“運指”。“五指疏布,各盡其力”,五指並不是僅僅擺出不同的架勢,而是有其不同的功用——各盡其力。只有如此才能最終做到“筆鋒始得隨指環轉如士卒之從旌麾矣”。而“士卒之從旌麾”則更為形象生動地說明了“運指”在執筆過程中所起的主導性作用。因此,包世臣所宗尚的這種以黃小仲為主而輔以仲瞿的執筆方法,其主旨便可以概括為“運指說”。而嘉慶丁丑年九月,包世臣在出都的途中所得到的《王侍中書訣》的石本,則為這一執筆方法找到了理論上的根源。包世臣認為,王侍中所說的執筆法,即“以五指分佈管之四面”之法。其實,這正為他的“運指”主張,找到了理論上的依據。由此,“運指”就成了包世臣執筆論的中心思想。

包世臣:運指是寫書法不可少的,不然寫不出好作品!

包世臣之所以主張“運指”,是因為在他看來“運指”對於書法中的運鋒、使毫以及用墨有著統攝性的作用。他在《與金壇段鶴臺明經論書次東坡韻》一文中指出:“鋒為筆之精,水為墨之髓。鋒能將副毫,則水受攝;副毫不裹鋒,則墨受運,而其要歸於運指。”包世臣認為,只有通過“運指”這一方法才能使“鋒”“毫”“水”“墨”等個體組成一個有機的“序列鏈”,進而呈現出“筆勢無不遒潤矣”的藝術效果。

包世臣:運指是寫書法不可少的,不然寫不出好作品!

然而,我們要明白書法之力的呈現雖然離不開“筆毫”的作用,但全身之力是不可能直接到毫端的,它需要一個由身——肘——腕——指——筆毫,這樣一個複雜的傳導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指”的運用是不可或缺的,它直接決定著筆毫之力的最終呈現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