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之謎


黑死病之謎

僅僅4年的時間裡,可怕的黑死病奪去了歐洲三分之一人口的生命,老鼠和跳蚤一直被認為是這場大災難的罪魁禍首,現在,一些科學家通過研究對這個結論提出了質疑,這場災禍真的是由老鼠和跳蚤造成的嗎?它有沒有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呢?就像現代HIV病毒的傳播一樣?讓我們來重溫這段黑暗的歷史,希望能找到這場大瘟疫爆發的真正原因。

人類與細菌的戰爭由來已久

數千萬年來,人類的基本經濟單位是部落,人類以部落為單位在大地上四處飄泊,尋找獵物,採集食物。部落與部落之間很少接觸,因此細菌很難大規模的傳播開來。

如果一些引起普通疾病的細菌有了突變,成為致命的病毒,或者動物身上的病毒傳到了人的身上,也沒有可能傳播很遠,最多隻會讓當地部族裡的人得病,受害人也只限於當地部落裡的人,僅此而已。

大約在幾千年前,一些遊牧民族開始在地中海東部、埃及和印度等地一些肥沃的河谷流域定居下來,他們開墾土地,種植莊稼,畜養家禽家畜,居民的聚集地漸漸發展成城鎮,最後形成國家。

這對於細菌病毒這類微生物來說可是天賜良機,它們可以傳播得更遠,感染更多的人。當通商之路漸漸開通之後,原產生於非洲和地中海地區的一些瘟疫開始向希臘和羅馬蔓延開去,小小微生物對於人類卻具有毀滅性的力量,它們奪去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它們使軍隊喪失戰鬥力,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類的歷史。

通商之路繼續向著東方發展,13世紀時,歐洲和中國開始有了貿易往來,歐洲人對東方各種商品有著永不滿足的需求,阿拉伯的香水,中國的絲綢,以及印度的香料讓歐洲人大開眼界。

黑死病恐懼籠罩下的歐洲

1334年,中國河北省境內開始爆發瘟疫,致命的傳染病奪走了當地90%人的生命,人數約為500萬人。其後瘟疫向西蔓延,襲擊了印度、敘利亞以及美索不達米亞。

1346年,瘟疫襲擊了黑海地區克里米亞半島上一個熱那亞人一個名叫卡法的貿易點,當時卡法正被穆斯林塔塔爾人的軍隊圍攻,城裡的居民沒有足夠的糧食吃,正在捱餓,突然之間,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塔塔爾人一下子就像蒼蠅一樣一個接一個地倒下了,黑死病襲擊了塔塔爾人。

但是被圍困的熱那亞人也沒有得到多少輕鬆喘息的機會,塔塔爾人在撤退之前,將幾具因瘟疫而死的屍體扔進了城牆內。為了逃避瘟疫,熱那亞人分乘4艘船揚帆遠去,但是當他們到達西西里島東北岸港市墨西拿時,船上大部分人都已病死。這幾艘船被勒令離開海港,但是為時已晚,可怕的瘟疫已經登陸歐洲。

大瘟疫的爆發給歐洲人帶來了空前的災難,瘟疫迅速地傳播開來,每天向前推進兩英里,從地中海的各個港口蔓延到西班牙,經過陸地,跨越阿爾卑斯山脈和比利牛斯山脈,一直蔓延到法國、德國,英國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冰島和格陵蘭等地。

許多家庭紛紛四散逃命,留下那些有病的家人或親屬自生自滅。一切法律法規都已形同虛設,許多重要的機構都已癱瘓,醫生們都束手無策。

有錢人逃到鄉間,但是瘟疫追隨他們而去,一些城鎮採取了非常時期的極端措施,一些被感染瘟疫的家庭被人用牆圍起封在裡面,讓裡面的人活活等死。一些城鎮和村莊禁止外人進來,也禁止裡面的人出去。這些隔離措施在阻止和減緩瘟疫的傳播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黑死病原因之質疑

難道這是上天的懲罰?對於大自然的災難,迷信的人往往會這樣想,也有的人認為這是空氣汙濁所致。

在以後的300年間,瘟疫忽而銷聲匿跡,忽而捲土重來,不過每一次爆發的勢頭都有所消退,瘟疫最後一次爆發是在1670年,然後,它就神秘地完全消失了。

過去人們一直普遍認為黑死病就是腺鼠疫,是一種由鼠疫桿菌引起,通過老鼠和跳蚤傳播給人類的病菌,傳播這種耶爾森氏屬病毒的跳蚤專以吸食老鼠、豚鼠、狗、兔子等的血液為生,特別是一種黑鼠與瘟疫的傳播大有關係。

2001年時,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成功地繪製出了耶爾森氏病毒的基因圖譜,他們發現它本來是一種存在於鼠類胃中無害的細菌,大約在1500年前,才開始進入老鼠的血液中。

這對於老鼠和其他的宿主包括人類在內是一個不幸的消息,它已成為一種致命的危險的細菌。這種細菌侵入生物體組織後,通過血液循環到達身體的各個部分,被害人畜的死亡率高達30%至50%。

在有黑鼠和跳蚤生存的地方,淋巴腺鼠疫就會成為流行性的傳染病,通常多發於氣候溫暖的海港地區和農村地區,人口四處流動時也會將疾病傳播開來。黑鼠會竄入船隻裡找吃的,遠洋船隻將感染了細菌的黑鼠帶向遠方,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再傳染給當地的鼠群。

中世紀時,世界貿易開始繁榮起來,瘟疫從地中海東部地區擴散到了地中海沿岸各個港口。這場瘟疫最後一次爆發的時候正是鐵路和蒸汽船問世之時,瘟疫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南美洲,南非,澳大利亞等地爆發開來。

腺鼠疫是引起黑死病的原因嗎

根據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作家卜伽丘在《十日談》裡所描述的黑死病景象,似乎與淋巴腺鼠疫並不完全吻合。英國利物浦大學的兩位科學家於2001年出版了一本名為《疫病生物學》的書,書中指出,黑死病是由淋巴腺鼠疫病毒引發之結論疑點甚多,例如,為什麼黑死病的傳播速度如此之快?根據當時的有關報道,黑死病以平均每天2英里的速度向前推進,這意味著鼠群將以跑得喘不過氣來的速度穿越鄉間田野,但是當時並沒有關於目睹這種情景的有關報道。事實上,一些描述當時城鄉黑死病情況的目擊者們根本都沒有提到過老鼠。

還有,如果與老鼠有關,那麼它們是如何越過比利牛斯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的?它們又是如何抵達冰島和格陵蘭的?對於這些適宜於生活在溫暖地帶並且已經染上疫病的老鼠來說,這一段漫長又寒冷的旅程是難以想像的。

為什麼黑死病會沿著商隊貿易路線傳播開來,而且通常爆發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如城市中心地區,集市中和軍隊裡?

為什麼隔離措施是當時唯一有效的措施?如果說瘟疫是由老鼠傳播開來的,那麼對染病的人群隔離會有用嗎?因為老鼠會很容易地從被隔離的房子和村莊裡跑出來繼續將瘟疫傳播開去。

黑死病的病原體是一種病毒嗎

一定還有另一種傳播途徑,而不是老鼠、跳蚤與人類之間的傳播途徑。如果說瘟疫是通過空氣中的塵粒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開來,倒還比較說得通些,研究人員認為那可能是一種病毒。

根據中世紀對黑死病的描述,黑死病的病原體可能不是鼠疫桿菌,而更像是一種濾過性出血熱病毒,與現代的埃博拉病毒非常類似。

如果這種猜測能夠成立,那麼就能解釋為什麼黑死病會如此迅速地傳播開來。科學家說這種病毒的潛伏期較長,大約為20天,在感染病毒到發病的這段時間裡,帶菌者會在毫不知情的人群中將疾病傳播開來。

據此,科學家們猜測當時的情景可能是這樣的:某個感染了黑死病而自己還並不知曉的病人,或許是一個士兵或許是一個各處旅行的商人,到一個新的城鎮後傳染給別的人,於是疾病就在這個城鎮裡很快地傳播開來。大約過了兩三個星期,這個旅行者病死了,而城裡其他的人也開始陸續病倒,在此期間,這個城鎮或者村莊裡也有人外出到其他地方去,於是傳播到了更多的地方傳染給了更多的人。這就是為什麼疾病會傳播得如此之快的原因,一天2英里的速度是人們在鄉間步行走動的一般速度。

要證明黑死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也許比較困難,在當時沒有血液檢測方法來確定病毒種類,而要從700多年前的死者遺骸中提取病毒的DNA也是不可能的。但是最近幾年里科學家們還是找到了一些證據來支持黑死病起因的病毒理論。

雖然當時沒有血檢技術,但是在當時英國的教區裡,當地人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以及命名受洗等都有記錄,即使是一個小村莊也能查到當年的有關資料。在英國德貝郡就有這樣一個名叫艾亞姆的小村莊。

1665年9月,黑死病突襲了這個村莊,鎮上的教區長勸服村民們採取隔離措施,以防瘟疫在這個地區蔓延開來。在隔離期間,病人的食物專門送到指定的地方,而付帳的錢幣則浸在醋裡消毒,這個方法似乎還真管用,採取了隔離措施後,這個村莊的周邊地區都沒有受到瘟疫的影響,一年後,在瘟疫爆發時最早逃出這個村莊的人回到了艾亞姆,發現這個小鎮上一半的人都活了下來。

基因突變下的倖存者

1996年,研究人員從艾亞姆教區的有關記錄中查找到了黑死病倖存者的後人,對他們的DNA進行了測試。科學家們非常好奇地想知道,這些倖存下來的人是否擁有某種相同的基因幫助他們抵抗了瘟疫的進攻。結果正如科學家們所預想的那樣,這些倖存下來的人其基因裡一種叫做CCR5-delta32的變異基因含量較高。

根據以往的研究,科學家們早已知道,帶有這種變異基因的人與基因正常的人相比,有的根本不會感染艾滋病,即使感染也會慢得多。

艾亞姆鎮並非是個例外,歐洲一些疫區中有不少人(包括美國的一些移民,他們多數都是歐洲黑死病過後的倖存者和他們的後代),都有著不同尋常的較高含量的CCR5-Delta32突變基因,這些人約佔人口總數的14%,而在一些沒有經歷過黑死病的地區,如亞洲和非洲,帶有這種變異基因的人只佔人口總數的2%。

研究人員確定,基因突變的人數突然大量增加發生在約700年前,大約是在瘟疫第一次大爆發期間。

似乎可以這麼說,黑死病增加了高加索人種基因中的CCR5-delta32基因變異的頻率,保護了這些人群,增強了這些人群以後對於黑死病以及艾滋病的抵抗能力,而亞洲和非洲人口則缺少這種保護機制,這就解釋了何以艾滋病在這些地區更為肆虐的原因。這同時也說明了黑死病也像艾滋病一樣是由病毒引起的。

科學家認為,在這場歷史上慘絕人寰的大災難中,也許同時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傳染性疾病,一種是歐洲的濾過性病毒出血熱,即黑死病。另一種是在亞洲和地中海沿岸部分地區流行的由鼠疫桿菌引起的淋巴腺鼠疫。

全球化與病毒傳染的隱憂

黑死病和鼠疫都是在地球數百萬年的進化歷史中人與致病病毒之間鬥爭中最為突出的例子。當病毒變異為一種新的更容易侵入人體的形式時,病毒佔上風,而如果當人或其他病毒宿主在病毒攻擊下基因發生變異,或者說對於病毒有了免疫能力時,那麼人類就佔了上風。

17世紀時,黑死病終於認輸而銷聲匿跡,黑死病最後一次大爆發是在1670年,其後,天花成了傳染病的頭號大殺手。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黑死病的敗退是它本身成功的犧牲品,它如此迅速地殺死了這麼多的人,那些有幸活下來的人,就有了基因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從進化的觀點來看,鼠疫就成功得多,它雖然同樣也是一種致命的傳染病,但它一般只在局部地區爆發,而其他地區的人則不受影響,給它留下了未來在其他地區再次興風作浪的機會,因此鼠疫桿菌一直流傳至今,在某些地區還時有發生。

黑死病和鼠疫能得以傳播開來的一個共同原因就是人口的流動。中世紀時,疾病傳播的速度相當於人步行的速度或者輪船航行的速度,而在21世紀的今天,飛遍全球的空中交通工具可以在24小時內將一種新的疾病傳遍全球,如果當年這場瘟疫爆發在21世紀,它的傳播速度絕對會比每天2英里的速度要快得多。



本文選自《科學畫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