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科原創丨“白鹿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破產拆遷的地步的?

最近,一則拆遷告示引起我感觸良多,曾經成為全國頭條的白鹿原民俗村,僅僅過了不足4年就面臨被拆遷的命運。


仁科原創丨“白鹿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破產拆遷的地步的?

按理說,像這樣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項目不該走到如此下場,但為何又真真切切的發生了呢?我覺得不得不引起人們的警示。

無論從那個方面來看,我認為“白鹿原”項目都是一個先天條件無與倫比的優質項目

首先,”白鹿原”本身就是一個全國知名的大IP,這不僅僅源自於這個地名全國耳熟能詳,而是這個IP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其由最初的小說,到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話劇、舞劇、秦腔等,其文化衍生和創作空間十分巨大,即使放在全國範圍,這樣的大IP也不可多得。

其次,其距離西安不足1小時車程,西安不僅自身擁有1000萬人口,而且還是中國排名靠前的旅遊城市之一,面對的市場環境可以說是十分廣闊。

最後,項目2016年5月份就已經開業,而當時特色小鎮和文化旅遊概念才剛剛開始興起,可以說項目佔據了市場先機。

仁科原創丨“白鹿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破產拆遷的地步的?

開業時候的表現也印證了這點,據說開業當天就接待遊客12萬,而開業一年也相當火爆,但從17年起就漸漸走下坡路,到18年基本上就處於半關閉的狀態,從網上資料來看,2018年還特意修了一座玻璃吊橋,用以“升級改造”景區,結果火了一陣,又涼了。

是什麼導致了這場失敗?我認為不外乎兩方面:


01 一個是在地方政府層面,濫用資源。

據我所知,在西安周邊,除了白鹿原民俗村外,還有白鹿倉、白鹿影視城等項目,資源再好,也經不起如此糟蹋啊。

仁科原創丨“白鹿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破產拆遷的地步的?

既然都是主打關中民俗主題,都是倚靠“白鹿原”IP這顆大樹,為什麼不能好好整合,你想,首先面對如此眼花繚亂的市場,消費者該何去何從,同時,這樣無序化的市場競爭,這顆IP的價值又被折騰的還剩下幾何?

作為一個文化資源,不想著如何好好打造其內涵,而只是博取眼球,過度消費,消費者當然有理由拋棄了。


02 另一方面,作為項目具體的開發者來說,缺乏整體策劃思維,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定位不清晰。首先這個項目是面對周邊還是西安的居民,或者是面對外來的遊客?是觀光遊,還是休閒度假遊?從我的角度來看,是沒有理清的。


顯然本案應該是以西安的遊客為主,但僅僅靠一條商業街,一些低端的業態就能吸引他們嗎?顯然不能,結果就是熱度一過,西安的遊客不來了,項目自然就涼了。


2、文化挖掘不夠深。項目主打關中民俗文化,但實際上能體現關中特色的除了飲食、建築之外,遊客能體驗的真的很少,而關中飲食和建築,這些在西安周邊非常普遍,而且非常容易被模仿,被替代是早晚的事。文化應該如何挖掘,應該根植於主題,表現於載體,但最終要是營造一種情懷。


3、業態混亂。發展商業和餐飲業無可厚非,但作為一個文旅項目,最重要的是遊和體驗,如果把餐飲和商業作為重點,那無疑是偏離了主題。至於跟風,打造所謂網紅——玻璃吊橋,這純屬思維混亂。


4、沒有品牌運營思維。

項目雖然佔據“白鹿原”這個大IP,但始終沒有告訴市場,項目的核心特質到底是什麼?緊靠關中民俗這一虛無縹緲的概念,顯然不能激發市場的熱情。

仁科原創丨“白鹿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破產拆遷的地步的?

總之,看到一個資源條件如此優良的項目走向沒落,讓人扼腕嘆息,這也提示後來者,要善待資源,更要有頂層設計的戰略思維,否則,再好的資源,也會面臨生存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