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读后感

繁花,顾名思义是指盛开的花,各种各样的花,繁花又通繁华。金宇澄著作的小说《繁华》寓意:人生如花,书中大段关于花、树的叙事,七十多位女性人物,可说是珠环翠绕,光线、颜色、气味,在人世摇曳,加之盛开与枯萎姿态的上海,包括传统意义的繁华城市的细节,是花团锦簇的印象。此书说着上海一件件不足挂齿的事和人,一个社会就是有无数个小细胞组成,这些看似小,如路边的小花一样不起眼,但就是由于这些小花,这些小花边组成了一个城市的繁华。

《繁花》这是一部大量运用沪语的小说,突出的是大上海的生活姿态,写出真正上海味的作品,有关上海最有质感,最极致的长篇、一万个好故事争先恐后、冲向终点。

花了一礼拜时间细细品读完金宇澄的《繁花》,它的每一句话都很耐读,很有韵味,最吸引人的还是小说里各种丰富的市井生活的细节。作为一个不了解上海不了解上海人的读者,看了《繁华》之后,知道上海原来是这样的,上海人原来这样生活的,上海人原来是这么思维的……《繁花》以阿宝、沪生、小毛三个上海男性为贯穿小说首尾的主要人物,分两条叙述时间线索,一是1960年至“文革”尾声,二是1980年到新世纪初,其间牵扯出一百多个人物,包括芸芸众生的情欲、梦想和迷茫,直到最后繁花落尽,悲凉丛生。《繁花》中鲜有大篇幅的心理描写,只用轻飘飘的一句对话,或者一句“不响了”,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痛苦。这种痛苦揭开了生活的表皮,向伤口上倾倒酒精,然后治愈它。

法国著作家加缪讲:要了解一座城市,要了解那座城市里的人们的交往,纠葛与死亡。《繁华》就彻底印证了这句话,这部小说让我更好的更彻底地了解上海人的人情世态,它建立了一座与南方有关与城市有关的人情世态的博物馆。《繁花》没有一个整体的结构,一个贯穿的主线。《红楼梦》的结构似乎也是,没有主线,没有高潮,我们日常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文学家李敬泽先生的评论说《红楼梦》的了不得之处,在于它能够无限地实,但又能够无限地虚,到了这样的境界,是《红楼梦》的最高成就。在现代以后的中国小说中,得到《红楼梦》真正精髓的其实不是很多,应该说金宇澄是做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