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話夜半鐘聲:寒山拾得所為何,張繼稼軒有多愁?

寒山和寒山寺

唐代出了很多有名的和尚,有不遠萬里跑到印度求取真經的,有不畏險阻東渡日本傳播文化的,有懂天文的,有會書法的,還有和公主通姦的……

這其中有兩個有趣的和尚,在當時可能並不太起眼,但有段對話還是常被人提起的:

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

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這兩個和尚一個叫寒山,另一個叫拾得。

雍正皇帝曾封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在民間被稱為“和合二仙”。

慢話夜半鐘聲:寒山拾得所為何,張繼稼軒有多愁?

寒山是個富二代,家境雖然不錯,但是科考卻不順利,考了幾次都名落孫山。

這哥們也是個性情中人,一氣之下直接剃了個光頭,跑到一個叫“寒巖”的地方隱居,自號“寒山子”。

可是大唐盛世,當和尚也是要參加考試的,沒有度牒一般寺院都不收的。

既然當和尚也是個“黑戶”,寒山便更加放浪形骸了。

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帶著樺樹皮的帽子,腳下一雙木屐,嘴裡哼著“鞋兒破,帽兒破”,瘋瘋癲癲地來往于山林之間。

天台山有個國清寺,離寒巖不遠。

國清寺裡有個高僧豐幹禪師,在松林裡撿到一個棄嬰,取名“拾得”。

拾得稍大一點就在國清寺受戒為僧,分配到廚房幹雜活

寒山就經常跑到國清寺蹭吃蹭喝,寺裡僧眾都嫌棄他,只有拾得心好,經常拿點剩菜殘羹給他吃。

一來二去,兩人便成了莫逆之交。

後來拾得調到蘇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寒山也跟著去了。

寒山和尚胸中磊落,一派光風霽月,雖不坐禪,但卻深得禪理。

後人在田野山壁、房前屋後收集到不少他寫的詩,簡單易懂,又充滿禪意,比如這首: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不過當時大唐詩壇,仙、佛、聖俱在,寒山的詩雖好,但是並不為人傳頌。

正所謂牆內開花牆外香,寒山的詩傳到日本,很快受到日本人的瘋狂追捧,其影響程度不亞於李白杜甫,《寒山詩集》一版再版,還經常脫銷,日本學者紛紛跑來中國,探尋寒山的人生軌跡。

開元年間,高僧希遷翻修了妙利普明塔院,並改名為寒山寺。

慢話夜半鐘聲:寒山拾得所為何,張繼稼軒有多愁?

張繼的夜泊

天寶年間,安祿山起兵造反,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拉開序幕,安祿山先是攻下洛陽,進而直取長安。

唐玄宗也帶著親眷,慌慌張張跑路去了。

在長安漂了好多年仍碌碌無為的張繼,也不得不逃走。

一年秋天,張繼來到蘇州,乘船停泊在寒山寺附近,其時夜已過半,寺裡鐘聲悠悠傳來,又翩翩然傳到遠方,久久迴盪。

月落霜降,鐘聲起,烏鴉亂叫,如此種種,勾起了張繼心底的那些愁緒,他對著點點漁火,寫下這首千古名篇《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的影響有多大?

不久,張繼所停泊的橋就被正是更名為“楓橋”,許多畫家都紛紛圍繞此詩作《楓橋夜泊圖》,寒山寺也一躍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無獨有偶,這首詩傳到日本後,又遭到一輪熱捧,甚至被編入日本小學課本,《楓橋夜泊》和寒山寺徹底成為一代文化符號。

一千多年後,毛寧唱著“月落烏啼……”成了全民偶像;春晚舞臺上,一個東北大爺黑土為老伴白雲朗誦了一首情詩“……我這張舊船票,還能否登上你的破船”,把全國人逗得哈哈大笑。

若干年後的又一個深秋,孫華孫路過寒山寺,也寫下一首《楓橋夜泊》:

畫船夜泊寒山寺,不信江楓有客愁。

二八蛾眉雙鳳吹,滿天明月按涼州。

慢話夜半鐘聲:寒山拾得所為何,張繼稼軒有多愁?

夜半誤鳴鐘

南宋孝宗年間,辛棄疾調任江西提點刑獄,算是司法口的一把手了,不過他卻開心不起來。

回想十幾年前,他毅然扛起反金大旗,南下投靠了宋廷。

一心想著上陣殺賊的他,卻在文職崗位上兜兜轉轉。

一日,他路過造口,登上鬱孤臺,填下一首《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幾年後,他卸下一身抱負,退居田園,開始了餵馬劈柴、周遊天下、關心糧食和蔬菜的生活。

又一日,他借宿在一個深山古寺中。

或許是喝了點酒,或許是愁上心來,他輾轉難眠。

驀然間,鐘聲響起,西風捲地,他起身,望著窗外,思緒萬千。

他攤開紙,揮筆填下《浪淘沙·山寺夜半聞鍾》

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

古來三五個英雄。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

夢入少年叢,歌舞匆匆。

老僧夜半誤鳴鐘。

驚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風。

這老和尚也是,大半夜敲鐘,把辛棄疾的滿腹心事都給驚動了。

一腔熱血,一肚子牢騷,全都在酒裡了,一口悶掉。

酒入愁腸萬事空,管他英雄不英雄!

慢話夜半鐘聲:寒山拾得所為何,張繼稼軒有多愁?

黃永玉作品《老僧夜半誤鳴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