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脣不對馬嘴的北洋二十四上將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標題黨和淺閱讀、碎片化閱讀正在危害著一代又一代的人,造成許多歷史人物與事件被訛傳。“北洋二十四上將”的說法,就再好不過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來來,我們鍵入“北洋軍閥二十四將”搜索看看:

驢唇不對馬嘴的北洋二十四上將

這是用手機隨便搜索出來的結果,其氾濫的程度夠可以的吧。

北洋時期壓根就沒有什麼二十四上將之說。

那這一說法是如何製造出來的呢?

大概在十多年以前,網絡上一篇名為《北洋二十四上將之最終結局》的文章發表出來。現如今,似這種數字加名著或名人的遊戲十分的受青睞,你看像什麼黃埔軍校一百零八將、西北軍一百零八將、東北義勇軍一百零八將等等,就是為了蹭《水滸》中一百零八將的知名度,從而被那些無聊且低俗的寫手反覆的使用。這北洋的二十四將與唐太宗凌煙閣的二十四將數字又一致了,所以該文也火了起來,被洗來洗去、複製粘貼無數。

驢唇不對馬嘴的北洋二十四上將

北洋二十四上將一文,從一開始就是錯的。錯在哪了呢?

錯誤之一,文不對題。該文題目說的是上將,內容卻是冠字上將軍,而北洋時期的上將與冠字上將軍根本就不是一碼事。上將是一級軍銜,冠字上將軍卻不是軍銜,是什麼呢?

1914年6月30日,袁世凱下令裁撤各省都督,而於中央設將軍府,並於7月18日頒佈了《將軍府編制令》,規定:“將軍府置將軍,由大總統於陸海軍上將或中將中特任之。將軍之名號,由大總統特定之。”這之後,各省都督一律改稱將軍。對一些資深或功高的上將,則任為上將軍。可見此時的將軍、上將軍是一級軍職。

到了1916年7月6日,各省軍政長官改稱督軍,將軍行署不存在了,可將軍、上將軍仍然在繼續授予,但從這往後,這將軍、上將軍便不再是官職,而純粹就是一個榮譽名號了。

簡而言之一句話,將軍、上將軍初為官職,後演變成榮譽名號,從來不是一級軍銜,與作為軍銜的陸軍上將、海軍上將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這裡有一個公式,即凡被任命為上將軍的,軍銜肯定都是上將,但上將卻未必都能獲任上將軍。

(筆者曾專門發文討論過這一話題, 這裡不展開。)

驢唇不對馬嘴的北洋二十四上將

錯誤之二,數字不對。北洋時期的上將65人,上將軍29人(不含追贈的1人),從哪說都沒有24這個數字。

既然沒有,那這24的數字是從何說起的呢?說來讓人哭笑不得。原來,《北洋二十四上將之最終結局》一文,採取的是分別為冠字上將軍作傳的方式,由每人一傳的小文集合而成。但作者最初發文時,漏寫了5人,只寫了24人。文章發佈於網絡後,經人提醒,便又在後面的跟帖中補上了5人,湊齊了29人,但不知是有意還是疏漏,卻始終沒有改變標題,仍舊以《北洋二十四上將》開頭。這下壞事兒了,如今太多的自媒體作者,同樣也是淺閱讀、碎片化閱讀,他們根本就沒有耐心看到後面的補充,也根本就沒弄清楚北洋時代的上將和上將軍到底是怎麼回事又各是多少人,便心浮氣躁地轉載或洗文重發,遂使這不倫不類驢唇不對馬嘴的“二十四上將”走紅網絡。

驢唇不對馬嘴的北洋二十四上將

錯誤之三,傳主有誤。雖然經過了補充,達到了29員冠字上將軍這個正確的人數,但作者把本不是上將軍的楊增新補了進來,而把本是上將軍的張懷芝還是給漏掉了。

這裡要多說幾句楊增新冠字上將軍的問題,因為這個錯誤出現的很早、很多。而之所以造成如此訛傳,大概與楊增新墓碑上的題字有關。在楊的墓碑上,清楚地刻著“闐威上將軍”的字樣。你想呀,石頭上刻的字,又是楊死後第二年(1929)立的碑,那還不是鐵證如山嗎?

呵呵!還真的不行。儘管這碑並非今人偽造,但碑上的字終歸還是因習慣稱呼與冠字將軍一稱重疊造成的錯題,甭管這錯題是有意還是無意。

楊增新的軍銜是陸軍上將,冠字“闐威將軍”,而非“闐威上將軍”。在民間,一直有將上將稱作上將軍的習慣,今天亦然。這個習慣稱謂在其他時期使用不會有什麼誤會,在北洋時期使用就極容易造成誤會。對楊增新,可依將軍府的冠名稱作“闐威將軍”,也可依民間慣例稱作“上將軍”,但將“闐威”與“上將軍”嫁接到一起稱則是不可以的,就好比某個曾參加全國電視歌手大賽未獲獎而在社區歌手大賽中獲得冠軍的某個人,被說成是全國電視歌手大獎賽冠軍,這無疑將造成嚴重的歧義。楊增新墓碑上的這種做法,極有可能是樹碑者有意打的一個擦邊球。

當然,打擦邊球的並不僅僅楊增新一個了,看這個:

驢唇不對馬嘴的北洋二十四上將

這是徐樹錚的後人於1988年為其重新立的墓碑。碑上刻字:“前遠威上將軍 徐公樹錚 夫人夏宣 之墓“。

這比楊增新更誇張,楊畢竟還是上將,而徐只是加了上將銜的中將,距冠字上將軍還差八杆子遠呢,可其墓碑上也成了“遠威上將軍”。

好在楊的闐威上將軍也好,徐的遠威上將軍也好,都只是出現於墓碑之上,而不是公牘之中,人死為大,也就沒必要那麼較真吧。

實際上就是人沒死,打這樣擦邊球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曾任崇威將軍——注意:是崇威將軍,而不是崇威上將軍——的陸軍上將劉存厚,在贈給綏屬(今達州)聯合中學的匾額上便煌煌然題著“勳一位、一等文虎章、一等寶光嘉禾章、崇威上將軍”的榮銜。

驢唇不對馬嘴的北洋二十四上將

如果說當時的舊官僚,或今日的軍閥後人,為了虛榮而如此這般倒也不足為怪的話,那麼作為後來的治史者,對於哪些人是上將、哪些人是上將軍,卻是必須要丁是丁卯是卯弄明白的。然而遺憾的是,至今卻仍然有太多的歷史領域作家沒有弄明白。

如今北洋時期的檔案資料已經公開了很多,搞清楚北洋時期有多少個上將、有多少個上將軍並不難,可惜的是那些V字頭的歷史大師們要忙著抄文洗稿日日更新,人家沒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