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唇不对马嘴的北洋二十四上将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标题党和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正在危害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造成许多历史人物与事件被讹传。“北洋二十四上将”的说法,就再好不过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来来,我们键入“北洋军阀二十四将”搜索看看:

驴唇不对马嘴的北洋二十四上将

这是用手机随便搜索出来的结果,其泛滥的程度够可以的吧。

北洋时期压根就没有什么二十四上将之说。

那这一说法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

大概在十多年以前,网络上一篇名为《北洋二十四上将之最终结局》的文章发表出来。现如今,似这种数字加名著或名人的游戏十分的受青睐,你看像什么黄埔军校一百零八将、西北军一百零八将、东北义勇军一百零八将等等,就是为了蹭《水浒》中一百零八将的知名度,从而被那些无聊且低俗的写手反复的使用。这北洋的二十四将与唐太宗凌烟阁的二十四将数字又一致了,所以该文也火了起来,被洗来洗去、复制粘贴无数。

驴唇不对马嘴的北洋二十四上将

北洋二十四上将一文,从一开始就是错的。错在哪了呢?

错误之一,文不对题。该文题目说的是上将,内容却是冠字上将军,而北洋时期的上将与冠字上将军根本就不是一码事。上将是一级军衔,冠字上将军却不是军衔,是什么呢?

1914年6月30日,袁世凯下令裁撤各省都督,而于中央设将军府,并于7月18日颁布了《将军府编制令》,规定:“将军府置将军,由大总统于陆海军上将或中将中特任之。将军之名号,由大总统特定之。”这之后,各省都督一律改称将军。对一些资深或功高的上将,则任为上将军。可见此时的将军、上将军是一级军职。

到了1916年7月6日,各省军政长官改称督军,将军行署不存在了,可将军、上将军仍然在继续授予,但从这往后,这将军、上将军便不再是官职,而纯粹就是一个荣誉名号了。

简而言之一句话,将军、上将军初为官职,后演变成荣誉名号,从来不是一级军衔,与作为军衔的陆军上将、海军上将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这里有一个公式,即凡被任命为上将军的,军衔肯定都是上将,但上将却未必都能获任上将军。

(笔者曾专门发文讨论过这一话题, 这里不展开。)

驴唇不对马嘴的北洋二十四上将

错误之二,数字不对。北洋时期的上将65人,上将军29人(不含追赠的1人),从哪说都没有24这个数字。

既然没有,那这24的数字是从何说起的呢?说来让人哭笑不得。原来,《北洋二十四上将之最终结局》一文,采取的是分别为冠字上将军作传的方式,由每人一传的小文集合而成。但作者最初发文时,漏写了5人,只写了24人。文章发布于网络后,经人提醒,便又在后面的跟帖中补上了5人,凑齐了29人,但不知是有意还是疏漏,却始终没有改变标题,仍旧以《北洋二十四上将》开头。这下坏事儿了,如今太多的自媒体作者,同样也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他们根本就没有耐心看到后面的补充,也根本就没弄清楚北洋时代的上将和上将军到底是怎么回事又各是多少人,便心浮气躁地转载或洗文重发,遂使这不伦不类驴唇不对马嘴的“二十四上将”走红网络。

驴唇不对马嘴的北洋二十四上将

错误之三,传主有误。虽然经过了补充,达到了29员冠字上将军这个正确的人数,但作者把本不是上将军的杨增新补了进来,而把本是上将军的张怀芝还是给漏掉了。

这里要多说几句杨增新冠字上将军的问题,因为这个错误出现的很早、很多。而之所以造成如此讹传,大概与杨增新墓碑上的题字有关。在杨的墓碑上,清楚地刻着“阗威上将军”的字样。你想呀,石头上刻的字,又是杨死后第二年(1929)立的碑,那还不是铁证如山吗?

呵呵!还真的不行。尽管这碑并非今人伪造,但碑上的字终归还是因习惯称呼与冠字将军一称重叠造成的错题,甭管这错题是有意还是无意。

杨增新的军衔是陆军上将,冠字“阗威将军”,而非“阗威上将军”。在民间,一直有将上将称作上将军的习惯,今天亦然。这个习惯称谓在其他时期使用不会有什么误会,在北洋时期使用就极容易造成误会。对杨增新,可依将军府的冠名称作“阗威将军”,也可依民间惯例称作“上将军”,但将“阗威”与“上将军”嫁接到一起称则是不可以的,就好比某个曾参加全国电视歌手大赛未获奖而在社区歌手大赛中获得冠军的某个人,被说成是全国电视歌手大奖赛冠军,这无疑将造成严重的歧义。杨增新墓碑上的这种做法,极有可能是树碑者有意打的一个擦边球。

当然,打擦边球的并不仅仅杨增新一个了,看这个:

驴唇不对马嘴的北洋二十四上将

这是徐树铮的后人于1988年为其重新立的墓碑。碑上刻字:“前远威上将军 徐公树铮 夫人夏宣 之墓“。

这比杨增新更夸张,杨毕竟还是上将,而徐只是加了上将衔的中将,距冠字上将军还差八杆子远呢,可其墓碑上也成了“远威上将军”。

好在杨的阗威上将军也好,徐的远威上将军也好,都只是出现于墓碑之上,而不是公牍之中,人死为大,也就没必要那么较真吧。

实际上就是人没死,打这样擦边球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曾任崇威将军——注意:是崇威将军,而不是崇威上将军——的陆军上将刘存厚,在赠给绥属(今达州)联合中学的匾额上便煌煌然题着“勋一位、一等文虎章、一等宝光嘉禾章、崇威上将军”的荣衔。

驴唇不对马嘴的北洋二十四上将

如果说当时的旧官僚,或今日的军阀后人,为了虚荣而如此这般倒也不足为怪的话,那么作为后来的治史者,对于哪些人是上将、哪些人是上将军,却是必须要丁是丁卯是卯弄明白的。然而遗憾的是,至今却仍然有太多的历史领域作家没有弄明白。

如今北洋时期的档案资料已经公开了很多,搞清楚北洋时期有多少个上将、有多少个上将军并不难,可惜的是那些V字头的历史大师们要忙着抄文洗稿日日更新,人家没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