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企跳槽到私企,經過疫情階段,會帶來哪些影響?

有人問:在國企上班代表著一種身份嗎?還有身份優越感嗎?從國企跳槽到私企,意味著身份丟失嗎?會不會因身份而吃虧?雖然國企曾經歷了改革,所謂“身份”,已經是一個很陳舊的概念了,但現在依然存在“身份”的影子。看懂以下這四點,你就可以弄明白了。

所謂國企身份,既有狹義的概念,也有廣義的概念。

先說狹義的概念。二十年前,國企員工是有“國家幹部、國家工人”身份,儘管一直提倡破除“身份意識”,直到現在,這個身份概念依然存在。而廣義的身份概念其實就是國企員工身上的那種國家人的榮譽感和主人翁精神。二十年,國企身份是有榮耀感的,社會地位也比較高,俗稱吃國家飯的,現在依然叫作“體制內”。工資高、福利好、分房子,一輩子穩定,姑娘都願意嫁國企小夥子。

從國企跳槽到私企,經過疫情階段,會帶來哪些影響?

國企“身份”演變的前世今生。

狹義的國企“身份”概念,是歷史客觀原因造成的。在1995年以前,國企職工是國民所有制身份,就是常說的國家幹部、國家工人。比如,中專學歷以上畢業的,進入國企,就是幹部身份。技校畢業生或者社會招工進國企的,就是工人身份。優秀的工人,可以聘到管理(幹部)崗位上,就叫“以工代幹”,身份還是工人,但可以做“幹部”的工作。

1995年以後,國企開始實行“合同制”,破除身份概念。1995年以前入職的,目前叫做“原正式工”,部分福利待遇比合同制員工要高,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比如,老職工是不繳社保的。1995年以後招聘的“正式工”,叫“新合同制”員工。為了打破身份概念,新老員工都叫作“企業員工”。後來,國企用工,不直接與國企簽訂勞動合同的,叫做勞務工、外包工,等等。

國企“身份”,還體現在“公職人員”身份認同上面。國企員工到一定職級,是可以調動交流到公務員或事業編隊伍裡的。

從國企跳槽到私企,經過疫情階段,會帶來哪些影響?

實際案例

小編朋友有個國企的,之前要死要活離職,後來就是剛好是因為疫情的原因,自己在家裡冷靜了一段時間,朋友圈裡,看到了各種朋友的公司倒閉信息,加上他自己的家裡經濟條件確實也不是很好,他還沒有結婚,房貸自己還,本來覺得自己還能跳出去的他,現在覺得沒有底氣了,國企一直在延遲上班,主要是擔心員工出來有危險,但是工資一直照常發放,就是績效獎金會少一點,但是五險一金都是足量發放的。

這個時候國企的優勢就很明顯了。

而我朋友的同事經理就是從私企來的,她說,私企是的,可能給你8000元,但是你的工作量付出的會是16000的。而且老闆的脾氣你要隨時適應,曾經試過,有個同事不順老闆的意思,老闆要那個員工第二天就走人,但是這個問題,離職也是需要通知期的,所以又要人事經理去考慮如何處理,工作量大,人際關係也不簡單,導致我們的人事經理頭髮都白掉了,再也不想留在私企,趁著自己的還有資本的時候,就跳槽了。

特殊時期更能體現企業的能力

在目前疫情的環境下,私企這些公司都處於市場競爭的浪潮中,不是說國企沒有在競爭中,而是國企會有自己的資源,在巨浪中,好歹也能撐住一點點時間,但是對於很多私企來說,這次的巨浪,分分鐘就把他們捲入漩渦。

跳槽私企文化的差異與精神上的影響

有些國企人員跳槽到民企私企,很長時間不適應私企文化,與私企員工互相看不慣。年齡越大,這個現象越突出。這是因為在國企裡薰陶了國企“身份”文化,刻在骨子裡,流在血液裡。其實,沒有必要去改變,國企精神在任何領域都是通用的,也是積極正面的。國企人跳槽到私企後,繼續保留國企人優良的作風和精神,同時也注意克服國企人身上那種過於注重職級、講究程序的“迂腐”揚長補短,更容易快速成長。

從國企跳槽到私企,經過疫情階段,會帶來哪些影響?

總的來說,國企能帶來的,是穩定的收入,穩定的工作環境,穩定的人際關係。

私企有什麼,忙個不停的陀螺,不能安心的人際關係,說變就變的領導。

如果覺得收入不夠,自己可以開拓副業,都是可以做到的。

特別是這次疫情後,能考體制內,就努力考體制內;國企還好點,提升自己的學歷,提升自己的技能,就能有機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