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的瘋狂,淺談“多巴胺經濟”的作用

  最近我看到了一組有意思的數據,儘管整個市場的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是盲盒消費創下了歷史新高,我上網看到有些賣盲盒的商家月銷量都接近10萬。可能很多人並不瞭解盲盒,其實盲盒起源於日本,正如正面上的理解相同,那就是看不見的盒子。商家會把一些玩偶、手辦之類的放入盒子中,消費者能拿到什麼款式都憑運氣。

現在比較知名的盲盒品牌有索尼天使,泡泡瑪特等等。之後還衍生出一些其他的類似的東西,比如商場裡面經常會出現的幸運盒子等,可以說目前盲盒消費已經成為了一種比較熱門的消費方式。

盲盒的瘋狂,淺談“多巴胺經濟”的作用

  而盲盒每盒拆出來的玩偶都是不一樣的,如果說運氣好拆到了超級稀有的款式,在鹹魚上的售價甚至高達到上千元。但我們回過頭來想想,這些玩偶的材料成本基本在10元左右,只要是工廠願意都可以無限制造,所以目前這類盲盒所產生的附加價值並不是客觀價值,而是人為附加價值,也就是“炒作”。而且有些稀有玩偶出現的概率非常的小,買上幾百盒可能都出不了一個,所以想靠買盲盒來理財賺錢是非常困難的。

盲盒的瘋狂,淺談“多巴胺經濟”的作用

  但是為什麼人們還如此熱衷於購買盲盒呢?甚至有人像著了魔一樣,每次只要路過賣盲盒的地方都會買上兩盒。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商家使用的“多巴胺經濟效應”。多巴胺是一種我們感到興奮的時候會分泌的化學物質,能夠起到讓人愉悅的效果,而盲盒經濟就是利用了這一點,這和賭博相類似,雖說賭博贏錢的結果確可以激發一部分多巴胺,但是賭錢的朋友都知道,賭博的過程才是激發多巴胺的根源,那種對於結果的不確定性會持續激發多巴胺迴路,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賭徒在贏錢了之後還會選擇繼續賭。

盲盒的瘋狂,淺談“多巴胺經濟”的作用

  與之相似的還有如今很多的短視頻APP,人們不斷地刷視頻,並不是因為當前視頻的刺激,而更多的是對未知的下一個視頻的好奇,而盲盒也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人們對於未知獎賞的好奇,從而刺激大腦分泌更多多巴胺,正是由於這樣,所以自古以來人類對未知的領域都是敢於探索和敢於發現的,所以人類能夠在各種環境下能夠得以生存。

盲盒的瘋狂,淺談“多巴胺經濟”的作用

  那可能有人就會說了,這些個道理他們都懂,但是人本身就是有慾望的,又不是出家人能做到無慾無求。其實賭博也好、購買盲盒也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說是不快樂的,但是這樣的快樂往往都可能會後悔,而我們更需要的是做不讓自己後悔的事情。抖音的張一鳴曾經提出過一個理念,叫做“延遲滿足”。其實就是對於快樂的可控,不放縱自己懂得剋制。我們不妨將快樂看成一種有限的資源,你這一生中只有那麼多快樂,所以我們需要對快樂進行管理和分配,把快樂揮霍在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上,比如事業和家庭等,那這樣你所得到的快樂就會是更高級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