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官制

上周刚刚网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可以说是历史爱好者们的福音,一部网剧能掀起相当的热度可见制作之精良,考据之用心。笔者一口气追完了十二集,堪称过瘾,意犹未尽,这部剧展现的历史元素足够让爱好者们着迷。

趁着余下剧集尚未更新的档口,笔者以所了解的知识结合剧情为大家介绍下唐代的官制、地理和一些特有名词,希望能够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剧情!

本剧的历史背景

虽然《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架空剧,但以剧情来看,背景应该是设定在了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上元节,此时正是唐朝的鼎盛期,距离“安史之乱”爆发还有11年,距离唐在中亚的“怛罗斯之战”还有7年。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官制

上元节坊门景象

剧中多次提到,“狼卫”的家乡被“大食”毁灭,“大食”即“黑衣大食”,是唐朝对彼时阿拉伯联盟的称谓,“怛罗斯之战”正是在唐朝与“黑衣大食”之间为争夺中亚而爆发。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官制

狼卫希望唐朝发兵对付大食,帮助他们恢复家园,七年后的怛罗斯之战唐朝战败


靖安司丞

“靖安司”是架空的特殊“情报部门”,可以类比为唐朝的“FBI”。“丞”为古代对辅佐性质官职的称呼,如“县丞”即县令的助手,“郡丞”即郡太守的助手,剧中易烊千玺饰演的“靖安司丞”李必就是“靖安司主事”的助手,“主事”即“何执正”(原型贺知章)。值得一提的是,李必原型就是后来的宰相李泌。

秘书监

“秘书监”由东汉时期设立,专掌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兼修史书,约到宋亡后废除,隋唐宋三朝设秘书省,相当于明清两代的“翰林院”,主官为秘书监,秘书监官秩为从三品,大致与宰相(正三品)并列,为天下文人的精神象征。由于秘书省有修史的职能,“秘书监”又有“太史”的雅称!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官制

秘书监为从三品


剧中何执正正是这个角色,因此称“何监”,除此实职之外,还有银青光禄大夫这样的虚职(从三品,加官及褒赠之用)。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官制

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赠衔


右相

剧中林九郎(原型为权相李林甫)为右相,作为文官实职之首,“宰相”因为权限极大、地位极高,是中国古代变数很大的官职,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宰相”设置五花八门,宰相是一种性质,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历代诸如丞相、大司徒、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首辅等等都可以视为宰相制度的体现。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官制

右相林九郎,原型李林甫,以中书令拜相,天宝年间改称右相

高中历史告诉我们隋唐的三省长官皆为宰相,本剧所在的天宝年间,以“中书令”为右相,以“门下侍中”为左相,官秩皆正三品,以右为大,所以李林甫是“首相”。

圣人

唐代一般场合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

剧中的圣人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

不良人

不良人是唐代主管侦缉逮捕的官差,其官称为“不良”或“不良人”,类似于“巡特警”,首领称“帅”。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官制

这里提到张小敬任万年县不良帅

剧中主角张小敬曾经担任了九年的万年县不良帅,唐长安城以中轴为界分为西长安县、东万年县,因此张小敬的不良人团队不能管长安西城的治安,剧中也有提现。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官制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官制

丫头说的对,你一个东城巡警管不了西城的市井繁琐事


京兆府

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朝升长安城所在的雍州为京兆府,这是府作为行政区划的开始。京兆府主官称府尹,这也是后来历代首都所在府主官称尹的开始。

之后的五代虽短暂改回雍州,但直到金朝灭亡,关中一直存在着京兆府。京兆府尹级别高于一般地方府,职权也相应大很多,宋朝的开封府尹更是长期由宗室担当。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官制

棺材店老板提醒张小敬快去京兆府报官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官制

京兆府署位于西市边的光德坊,值得一提的是,靖安司也在附近,第一集有提到

长安县署位于西市南长寿坊,张小敬“长安跑酷”抓狼卫冲进的坏远坊就在长安县署和西市之间,万年县署位于东市边的宣阳坊,北边就是平康坊,就是那个黑人葛老的地下城所在的平康坊,这就可以理解,张小敬在担任不良帅期间对地下城的特别关注了。

新丰县丞

前面介绍过“县丞”为县令的助手、副职。新丰县与长安城的附郭长安县、万年县一样,是隶属于京兆府管辖的22县之一,只是新丰县不在长安城内。

关于新丰县的来历,也有一个特殊的故事,汉高帝刘邦在关中称帝后,把老父亲刘煓从家乡丰县(今徐州丰县)接到长安,老头思念家乡,刘邦便在长安城东南秦骊邑的基础上为其修建宫邸,并置“新丰县”。

剧中的新丰县丞吉温官职虽不高,但却是权相李林甫的幕僚,股肱之臣,因其依附权相,仕途顺利,一路做到御史中丞(实际上的最高监察官),后被贬岭南,与安禄山关系密切,以至于笑谈安禄山叛变是为了替吉温报仇。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官制

时任新丰县丞吉温,李林甫的幕僚、爪牙


陇右节度使

约唐睿总晚年,唐玄宗初年,节度使逐渐成为边疆定制,持节驻跸边地,总揽多个边镇的军、民、财政,成为地方上的“土皇帝”,全权节度使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唐朝对边疆的控制,但更为藩镇割据埋下了祸根,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天宝十四年(755年),卢龙、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唐朝中央疲于应付,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

剧中的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是太子李亨的心腹,曾任陇右节度使(陕西、宁夏、青海北道一带)兼河西节度使(河西走廊),后被李林甫污蔑谋反,被唐玄宗赐死。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官制

太子李亨的幕僚、心腹皇甫惟明、韦坚


陕郡太守

唐玄宗天宝元年改陕州为陕郡,相应的陕州刺史改称陕郡太守,在隋唐时代,州和郡是同一种存在,屡次互换设置,以至于到宋朝,刺史、太守经常为知州、知府的雅称,比如欧阳修《醉翁亭记》里自称滁州太守,“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彼时欧阳修任滁州知州。

剧中的韦坚为陕郡太守,同样是太子李亨幕僚,担任过秘书丞(前文提到的秘书省职官)。官至御史中丞,他就是李林甫诬陷与皇甫惟明谋的人物,后被流放致死。

御史中丞

自秦代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后,由于此三公地位太显赫,很多朝代御史大夫等往往是很少授予的,唐宋以御史中丞代行最高监察职责,是实际上的最高监察官员。

明清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就相当于御史中丞,因为副都御使多为巡抚总督加衔,所以督抚常称中丞。

剧中右相幕僚就有御史中丞。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官制

李玙是唐肃宗李亨在封太子前的名字


以上是笔者印象中该剧已经出现的几种常见官职和称谓,以及涉及到的一些人物、地理元素。在接下来的剧情中,会继续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